胃癌是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發病率及死亡率居首位、在世界上居第二位,近年在發達國家及國內大城市統計逐年有下降趨勢,但廣大農村仍持平或有增長,胃食管交界處癌(賁門癌)全世界均無下降。臨床診治狀況仍處於早診率低、手術切除率低、五年生存率低的局麵。失去手術機會的局部進展轉移期以及非根治手術、術後複發的晚期患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腫瘤內科化學治療成為非手術綜合治療主要措施。
胃癌是腫瘤內科化學治療難題,這是因為胃癌對常用化療藥有天然抗藥性,初治化療失敗常產生耐藥及多藥抗藥性,提高藥物劑量強度又未必能提高療效,采用多藥聯合也不一定療效好而不良反應大,近半個世紀以來不斷研製新藥設計眾多化療方案,隨著臨床驗證使舊方案不斷被淘汰,新方案推陳出新,提高了療效,改善生活質量,減少不良反應,但至今仍然沒有“金標準”規範方案可循。本書編寫目的是期望從事腫瘤內科醫師了解胃癌全身化學治療的發展與演進,以循證醫學方法掌握胃癌化療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及組合用藥規律,合理運用全身化療方案使患者受益。書中對於既往乃至新推出的方案做了評介,努力做到客觀、實用。
由於本人閱讀文獻有限及實踐經驗的局限性,錯漏之處難免,敬請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新世紀,人們明確循證醫學、診療的標準化和治療個體化是腫瘤學領域內的三個明顯趨向。如何提高各類常見腫瘤診斷、分類和治療的效果,無疑是當前最受重視的研究課題之一。同時,是否符合循證醫學的原則?能否提高廣大臨床醫師診治水平?也是評價一本專著或一本雜誌的重要指標。不難設想,如果您主編的一本書或一冊雜誌將美食佳肴與一些發黴的垃圾放在一桌,人們一定會嗤之一鼻。但是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例卻是相當常見,不少雜誌對登載的文章不作嚴格審核說是“文責自負”,以致提供給讀者的信息常常似是而非;有些書籍,要求讀者“自己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寫入的內容魚龍混雜真假難辨。
想起英國醫學雜誌因為刊登一篇不實的短篇報道多次檢討,我們需要學習他們這種嚴肅負責的敬業精神。金懋林教授將他編的這部書稿給我,要我指出不足之處並寫個序言。我讀後收獲不小,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竭盡全力將高水平、可信的資料奉獻給讀者的高度負責態度和精神。金教授出身於清代皇族,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在甘肅一幹就是10年,但他幾十年如一曰,無論在好或壞的條件下都努力學習實踐,不斷提高,到不惑之年以後才得展示才華。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持胃癌內科診斷和治療工作以來成績斐然,成為這一領域內的學科帶頭人。近幾年來每年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或歐洲均有新成果發表,受到國際同行的好評。作為金教授的老同學和同道我也有時分享這份欣慰和榮譽。我常想,我們在腫瘤學術上所取得的成績與我們的大國地位實在不能相稱,因此常常感到愧疚。我們需要像金教授那樣默默耕耘,為提高我國臨床研究的水平共同努力。
當然,我推薦給國內同道這本小書並不是說本書內容已經盡善盡美。由於全世界在胃癌方麵研究工作滯後,本書在治療個體化方麵的內容收載的不多。遠遠不如我們在乳腺癌所達到的水平;也匱乏能作為“標準化”,能為國內外同道接受的較大規模的結果。我特別希望金教授能更多收載我國在這一領域內的結果並加以點評。當然這會使他遭遇困難,如前所述,我國很多報道有的需要重新核實,比較難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