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當初的拈花一笑
小童女捧沙獻佛
一樁公案和一段因緣的開始
據曆史記載,東漢明帝夜夢神人,差使西求佛法,是佛教傳入東土華夏的開始。從此之後數百年間,華夏大地釋風大起,從貴為天子的皇帝,到胼手胝足的黎民百姓,莫不靡然風向。
這大概是在了結西方印度佛教與東土華夏的一樁公案。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一日升座說法,弟子迦葉和阿難躬身側侍,座下信眾寂然無聲。佛祖說法完畢後,座下有問:“數百年後,法脈將在何方何處可以發揚光大?”佛祖聞問後,並未作答,隻見他信手拈起座下的一枝蓮花,雙目微閉,很不經意地向東側過臉來,微微一笑。座下眾弟子未解其意,都在疑惑之中。隻有佛祖身邊的迦葉,對佛祖拈花微笑心領神會,也對佛祖微微一笑。佛祖見此,亦不再作聲。
佛祖釋迦牟尼拈花微笑,向座下眾生開示了數百年後佛教廣被東土華夏的因緣。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東漢三國時期,從封建統治者到一般老百姓,基本上把佛教看作是和中國傳統的神仙、方術之類一樣的東西,佛教的影響和規模都很有限。佛教自身在這個時期注重經典翻譯和闡述教義等活動,努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尋找自身發展的群眾基礎。魏晉南北朝之時,佛教進一步發展,因而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這種衝突,在理論上集中為對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以及忠君孝親等問題的不同認識與爭論。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激烈衝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佛教自身由印度佛教向適應中國社會傳統宗教信仰需要的轉變,佛教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初步完成了中國化的過程。隋唐時期,佛教與中國本土的儒、道二教並驅,且漸有宗門獨盛之勢。僧俗信眾翻譯經典,討論教理,研習般若智慧,追求涅盤勝境,異國印度的宗教,迅速紮根中土,成了眾生安身立命擺脫苦海的精神乘具。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佛教的一段傳說,又引起了佛教與中國曆史上一位不平凡女性的一段因緣。
這個傳說被稱為“童女捧沙獻佛”。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一天帶著門徒托缽行化,偶然碰到在路旁玩堆沙遊戲的一群小女孩。女孩們看見佛祖一行人走了過來,其中一個較大一點的女孩便從地上捧起一捧沙土,恭敬地走到佛祖麵前,認真地放進了佛祖的缽內,並且很嚴肅地對佛祖說道:“沒有什麼更好的東西供奉佛祖,就獻上一捧沙土吧!”佛祖釋迦牟尼微笑地答道:“難為小施主一片善心,我誠心地接受你的供養。有因必有果,你自然會得到福報的。凡事都是因緣和合,希望你有機會時一定要盡力弘揚佛法。”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佛,以持戒多聞和善於宣講佛法而著稱,此刻,他見小女孩似為無理取鬧,而佛祖居然還認真對待,很不理解其中原委,便問佛祖道:“世尊,剛才那個小女孩,把沙土捧到您的缽裏,您為什麼還能容忍她這樣胡鬧呢?還稱是善意的供養?”佛祖釋迦牟尼聽後對舍利佛說:“你不知道,此女千百年後,因緣成熟,將果報成為東方震旦(指中國)的一國之君。我在這時接受她的沙土供養,使她種下這一善根因緣,播下這一方福田,她將來做了震旦的女皇之後,就會保護信眾,弘揚佛法。”佛祖接著說道:“此女與我法門有緣,她在成為女皇之前,不但要當幾年比丘尼,還要依我法門尋找君臨天下的契機。從比丘尼到女皇,是因緣注定的生命之路,是她在萬劫輪回中因緣定力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