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一(1 / 2)

納麒

20世紀30年代,由中國回族民間選派的一批批青年學子,懷著報效祖國和服務民族宗教的理想、熱情和雙重使命感,遠渡重洋,留學埃及。這些留埃學子在學成歸國後,多從事文化和教育工作,他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和學術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工作成就與學術成就,從而為祖國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促進中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納訓、馬堅和納忠,這三位著名阿拉伯曆史文化學大師,便是其中卓有建樹的佼佼者。他們生前的愛國思想、愛國熱情和學術活動,及其一生不朽業績,作為其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與文化遺產,顯然值得我們做全麵的總結研究並予以繼承。

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對三位大師學術成就的研究,盡管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還遠遠不夠,依然需要做更加廣泛、更加深入的探討。其中,尤其是對納訓生平事跡以及文學翻譯等業績的研究,更顯不足。就我目力所及,一直以來,僅有散見於各種報刊的少量包括回憶錄、紀念文章、論文在內的單篇文章。這實在令人遺憾。今回族學者鎖昕翔同誌的《納訓評傳》,無疑彌補了這一缺憾。

該書洋洋數十萬言,不僅敘述、評論了著名阿拉伯文學翻譯大家納訓的工作業績和文學翻譯成就,而且對他一生的愛國熱情、理想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操守,以及在其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中,他多舛的遭遇、不尋常的歡樂與痛苦等,都作了較全麵的評論描述。毫無疑問,該書是研究納訓的一個可喜可賀的重要收獲。昕翔同誌要我為之寫序,因而有幸成為《納訓評傳》的第一位讀者。倉促閱讀書稿,浮光掠影,隻能談談一鱗半爪的初略印象。總的來講,我以為鎖昕翔同誌的《納訓評傳》有如下幾個頗值得注意的突出特點。

其一,材料充實,且真實可靠。鎖昕翔同誌為寫此書,曾搜集和閱讀了納訓各時期的重要文章及重要譯作,並查閱了幾乎所有公開發表的有關納訓的文章,此外,還做了長達6年的艱苦細致的調查工作。6年間,他曾經多次往返北京、上海和雲南省內的通海納家營、玉溪大營及海口等地,訪問了納訓先生的家屬、子女和所有今尚健在並且知情的親戚、中學同學、留埃同學與工作單位同事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而且,不少前輩,例如納訓先生的堂弟納光顯、留埃同學林仲明,以及雲南民族學院同事馬鴻雲等,諸先生在接受采訪不久即已仙逝,昕翔同誌所獲資料,至為寶貴。由於作者資料查閱和調查的充分,使得《納訓評傳》材料翔實、內容豐富。例如納訓先生在埃及留學時所從事的文學翻譯和抗日救亡活動、歸國後在昆明明德中學和雲南民族學院的許多思想、感情及生活的經曆和工作實績等,都鮮為人知,使人耳目一新。讀之,不能不令人對這位傑出的阿拉伯文學翻譯大師、不朽的愛國戰士充滿敬仰之情。

其二,《納訓評傳》對納訓先生一生思想、業績的評價較為客觀、公允。無論是對納訓生平事跡的敘述,還是對其翻譯成就的綜論評價,都堅持實事求是。作者的觀點,均來自對所掌握材料的客觀的分析與研究,看得出,作者往往力圖將它放到當時的曆史背景下加以分析考察,使其評價客觀、中肯,令人信服。作者對一代阿拉伯文學翻譯大師納訓的崇仰之情,溢於言表,但卻不“為尊者諱”,對其譯著的介紹評論,能夠做到好處說好,又不回避其短處。比如對納訓先生六卷全譯本的評介,既指出譯作在藝術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作品對中國讀者的巨大影響,以及它在《一千零一夜》漢譯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同時,也指出了由於受曆史條件的限製,譯作所不可避免地存在的一些“美中不足”。《納訓評傳》為讀者描畫、展示了一個有著豐富精神生活和喜怒哀樂情感的文學翻譯家形象,從而揭示出一個為報效祖國、為人民貢獻的回族愛國知識分子,其一生不屈不撓的奮鬥與追求和所走過的艱難的人生道路。形象鮮明,有血有肉,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