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是德國具有重大意義的選舉年,將選舉跨世紀的聯邦總理。國內外人們最為關心的是已經執政16年、在德國戰後曆史上惟一連任四屆的“統一總理”科爾是否還能保住總理寶座?科爾是在1997年4月3日慶祝他67歲生日時宣布他將再一次作為執政聯盟——聯盟黨和自民黨候選人參加1998年9月27日的總理競選。科爾在1994年10月大選前曾表示,如果獲勝,下一任期將是他的最後一個任期。那麼,為什麼已經68歲高齡的科爾還要再次出馬呢?人們也都在關注科爾的政治前途,“科爾時代”會結束嗎?
科爾在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內地位鞏固。從1973年6月擔任基督教民主聯盟黨主席,此後連選連任,至今已25年。在這2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順利地度過了多次危機。他有著豐富的從政經驗和駕禦局勢的能力。其政治閱曆和個人威望在聯盟黨內尚無人可比。黨內大多數人認為,盡管科爾謀求五連任的難度很大,但主要反對黨社會民主黨推出的總理候選人——下薩克森州州長格哈德·施羅德等要想取代科爾並非易事,他們相信科爾在1998年的選舉中會再次取勝。
科爾這位資深的政治家不僅在德國,而且在歐盟內部都享有很高的聲望。1991年11月被授予“歐洲治國才能獎”,以表彰他為德國統一而建立的功勳。1992年11月9日(柏林牆拆除3周年紀念日)他被授予柏林“榮譽市民”稱號。1995年12月被評為1995年“歐洲風雲人物”,該獎是專門獎給在行動、成就、事業和人品方麵代表歐洲的同一性和意願的歐洲人的。他作風穩健務實,知人善任,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科爾的個人素質和個性特點對他的成功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聯盟黨的議員說,每次同科爾見麵都能獲得信心,他能給人以鼓舞。在總理候選人問題上,聯盟黨中也有人暗示,為了加強同施羅德的抗爭,科爾應將權力交給新一代領導人、科爾的得力助手,也是科爾自己確定的接班人、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朔依布勒。但朔依布勒本人認為,“科爾仍是最合適的總理候選人,因為他很有作為,而且能起到穩定作用。”
洞悉局麵,善抓機遇也是科爾成功的關鍵。在1994年大選時,德國經濟陷入衰退,導致失業率增加,使聯盟黨在選民中的支持率降到最低點,輿論認為科爾必敗無疑。科爾不但沒亂方寸,而且沉著應戰,到6月份支持率開始回升,雖然這與1994年經濟明顯好轉有關,但也與科爾的沉著個性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分不開,最終形勢化險為夷,第四次當選為總理。
科爾的最大政治資本是他在德國的統一、歐洲一體化建設、特別是在德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方麵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其享有的國際聲望是國內其他任何一位政治家都無法相比的。
科爾在1989年已看出當時蘇聯的經濟危機和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動向。為了德國的統一,他以貸款和援助為誘餌,再加上運用感情攻勢,使戈爾巴喬夫最終點頭認可德國統一。同時,科爾也深知,光有戈爾巴喬夫的點頭還不行,還必須得到美國的首肯,並克服英、法的巨大阻力,方能實現統一大業。所以科爾緊緊拉住美國,贏得了美國的信任和支持。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他拒絕了國內社會民主黨提出的保持“兩個經濟區”的漸進方案,毅然把馬克引入東部地區,從而使東西德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統一整體。德國統一獲得成功,是科爾的一大政績,被稱為“統一總理”。
科爾把實現歐洲貨幣聯盟,進而實現歐洲統一當作他政治生涯的最高目標。他說,“21世紀的和平取決於歐洲大廈的建設,我要把這座大廈建得能夠抵擋任何惡劣天氣,並為歐洲人創造出足夠的生活位置”。科爾在1997年底對記者說:“歐洲20世紀後50年有兩個曆史性的日子。一個是1989年11月6日,柏林牆倒塌,為德國恢複統一開辟了道路;另一個是1997年12月12~13日,歐盟盧森堡首腦會議確定了歐盟談判吸收第一批中東歐國家名單。”今年2月,意大利總理普羅迪兩次出訪德國,敦促科爾重振其“歐盟領袖”的地位,以便按時實現歐洲經貨聯盟。從歐洲單一貨幣的設想被提出開始,科爾就是單一貨幣的堅定支持者。今年4月底,德國聯邦議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德國加入經濟貨幣聯盟的議案,為德國1999年1月1日開始實施歐洲單一貨幣歐元開了綠燈。在議會辯論中,科爾指出,加入歐洲經貨聯盟對德國人以及全體歐洲人來說是德國統一以來“最重要的決定”,從長遠來看,也可能是歐洲本世紀“最重要的決定”,歐元為21世紀新的經濟活力、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創造新的麵向未來的勞動崗位提供了機會。一些曾反對德國加入歐元的政黨也紛紛放棄了他們的主張,站到歐元支持者的陣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