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強

《安康百業史話》、《安康龍舟文化》(第二版)、《安康老城漫步》、《安康曆代名人錄》這四本安康地情資料書,是安康市地方誌辦公室和陝南民問文化研究中心籌劃已久的研究項目。2009年,在安康市市長方瑋峰同誌的關心和支持下,於今年陸續出版。

《安康百業史話》是安康業餘作者張會鑒、李厚之先生繼《興安譚叢》(四本)、《安康宗教文化》(佛、道)後的又一力作。《安康百業史話》一書中的部分內容,曾陸續在《安康日報》上發表過,反響很好,對推動安康地域文化研究,發揮了積極作用。現在。按傳統經濟的分類辦法,基本以產業屬性與行業係統梳理章節。編輯成書。期望讀者通過閱讀此書,能夠對安康有文獻記載以來農耕文明、近代經濟發展和碼頭文化形成的大致過程。有所了解。凡熟悉漢江流域近代發展史的讀者,在閱讀此書時,就能發現: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安康與上下遊依靠漢江水運為主要交通運輸形式的中小城市相比,除了農耕水平因自然條件之差異,相對較低外,機械加工技術和手工業水平以及商業貿易的繁榮程度,大致無異。隻是進入70年代後,安康的發展相對滯後。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後造成了相對閉塞,因區域封閉導致了人們思想觀念的開放不足和經濟模式的相對保守。自2008年起,安康在陝南突破發展中活力釋放,成績顯著。以交通、中心城市、生態環境為發展重心的三大建設,以清潔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醫藥、安康絲綢、生態旅遊為發展支柱的六大產業,正在書寫安康經濟發展史的精彩華章。此時,出版此書,對安康讀者正確認識市情,堅定發展信心,大有裨益。該書已於今年5月由西安地圖出版社出版。

《安康龍舟文化》一書是安康業餘作者周邦基先生的處女作,該書出版後,在安康及省內反響不錯。隨著以漢江競渡、屈原祭祀、地域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安康漢江龍舟節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節慶”後。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聲名遠播。影響日隆,成了安康一個文化品牌,作為與之匹配量身定做的《安康龍舟文化》專著。在內容和形式上。承載起解讀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民俗文化內涵的功能。

《安康老城漫步》中的大部分內容是作者周邦基先生先後在《安康文化》上發表過的文章。《安康文化》由安康學院和安康市地方誌辦公室合辦。該刊是專事安康地域文化研究之內刊。一年四期。原為安康學院漢水研究基地期刊,自2010年起。為陝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陝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期刊。周邦基先生是一個比較勤奮的業餘作者。也是《安康文化》地情研究欄目的專欄作者。他先後以“安康舊城門探幽”、“安康城中的會館”、“話說安康城中的舊街巷”、“安康寺廟文化漫談”為題,發表在《安康文化》上,在讀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其對安康老城主要文化元素的研究成果,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地情資料。城市是一個區域的中心。安康老城1983年“水毀”前的城廓麵積(環城牆)不足一平方公裏,卻依舊發揮著安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曆史上。從文獻記載來看,自明以降,曆朝執政者,除了躲避水患暫駐新城外,其為官府設衙之所在。研究老城的街巷及城堤變遷。就是研究安康城市的建設史;研究老城會館,就是研究安康移民活動和商貿活動的重要內容;研究寺廟及廟會文化活動,就是研究安康先民精神層麵及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也許,作者在分篇創作時,尚未意識到諸篇之間的內在聯係。其實,將“街巷”、“會館”、“寺廟”、“城堤”及後來補充入書的“廟會”,用編輯技術連綴起來,進行二度創作,不就是一本反映安康城市發展與市民構成簡史的有趣讀物嗎?有鑒於此,安康市地方誌辦公室和陝南民問文化研究中心及時建議並指導作者完成了此書的再創作。我們相信,當安康城區東西大街和背街小巷改造完畢時,當安康城市的舊輪廓消失在新街區的壯觀和現代建築的宏偉中時,這本書的史料價值更顯珍貴。該書巳於今年6月底由西安地圖出版社出版。

《安康曆代名人錄》由李厚之、張會鑒、鄭繼猛三人合作纂輯。李厚之和張會鑒二位先生是安康文壇上的高產作者,也是出了名的“黃金搭檔”。為了編著此書,他們查閱了大量史籍,搜集了很多史料,作了多年的資料準備。其實,他們在參與編輯《安康曆代小說筆記選注》、《安康曆代散文選注》、《安康曆代詩詞點校》和合作編著《安康宗教文化》(佛、道)諸書時,就已與安康曆代的眾多名人有了心與心的溝通。因此說,能以曆史時空為序,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秉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價值觀為甄選標準。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指人物主要活動時間斷限)有正史可考的安康曆史名人。根據文獻進行實錄,成書出版,是遂了他們一大心願。當然,曆史人物書籍的出版,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一部比較規範、完整的地方曆史人物書籍,應該是能夠比較準確反映該地域重大曆史事件甚至是重要曆史脈絡的作品。其對當地曆史的參照作用不可低估。所以,編撰曆史人物書籍的作者除了要有忠於曆史、遵循體例的嚴謹態度,更重要的是設定出既符合學術規範,又符合安康曆史實況且取舍得當的編撰“凡例”。李厚之、張會鑒二位先生,在纂輯此書時所持的嚴謹態度,令人欽佩。該書初稿出來後,二位先生在安康市地方誌辦公室的協助下,先後以初稿清樣送請閱讀的方式,分別征求了安康文史界專家和學者的寶貴意見。麵對諸位專家和學者所提出的大量修改意見,二位先生既為大家在修改意見中表現出的高度社會責任心和曆史責任感所感動,又為麵臨的大量修改工作深感精力難濟。於是,誠邀安康學院中文係講師、文學博士鄭繼猛先生。從修改伊始就直接介入該書的凡例修訂、目錄編排、人物考證、史料甄別和電子編輯中。鄭先生曾從事20多年的基礎教育,先後在華南師大、陝西師大攻讀碩士和博士,師從著名教授霍鬆林先生攻讀唐宋文學,是位受過良好學術訓練、學術成果頗多的青年學者。鄭先生的積極介入,使該書的學理規範性和資料權威性,有了更為可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