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之三: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深夜四更,趙匡胤崩於萬壽殿。
有說他是因腹下癰瘡發作,或是別的什麼暴病而故。不管病因如何,趙匡胤死得十分突然。並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或囑托後事。
當時在趙匡胤身邊,可主大事的是皇後宋氏。
趙匡胤共有3位皇後。第一位是趙匡胤貧賤時父母為之所娶的賀氏。第二位是賀氏死後,趙匡胤在後周為將時,張水德出錢幫助完婚的王氏。第三位是王氏死後,趙匡胤於開寶元年續娶的宋氏。趙匡胤死時,宋皇後年25歲。
趙匡胤共有4個兒子,長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還餘26歲的次子德昭、18歲的四子德芳。德昭是賀氏所生。德芳不知所出,從年齡上看宋皇後不會是其生母。
大事既出,國不可一日無主。宋皇後當即派宦官王繼恩傳召秦王趙德芳入宮,準備由德芳繼承皇位。(為什麼不傳年長的德昭?無從考證。)
王繼恩匆匆出宮。
大雪方霽,四望浩然。
王繼恩在宮門外忽然停了下來。他睜著空洞的眼睛,凝視白的雪、黑的夜,久久不前。猛然,他牙一咬,足一跺,調轉方向,沒有去召德芳,卻直奔晉王趙光義的府邸。
在趙光義門前,王繼恩碰到急急趕來的趙光義親吏、醫官左押衙程德玄。王繼恩緊張已極,將趙匡胤駕崩之事,簡略告之,因問德玄何以到此。德玄眼中閃過異樣神色,急攜王繼恩手,向府內疾行,邊行邊氣喘籲籲道:“日前馬韶來雲‘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夜裏驚悸難眠,好容易入睡,忽聽空中有人高呼‘晉王傳!’醒轉驚疑不定,以晉王急病,故到此看視。”
說著,二人已到府中,均不免一怔:晉王趙光義似有先見,夜半未眠,衣冠未除,拱手而坐。
二人搶上一步,報以凶信,並力促晉立即進宮。
晉王尚自猶豫。二人相互使個眼色,上前扶掖趙光義就走。王繼恩邊急道:‘快!快!事久,將為他人有矣!”
晉王半推半就。隨二人踏雪徑至宮,呼而入。也不通報,直闖寢殿。
宋皇後見王繼恩進來,焦急地一迭聲道:“德芳呢?德芳來了麼?”
話音未落,她已看到同王繼恩一起進來的不是趙德芳,而是晉王趙光義!頓時如泥木雕般驚呆,隨即落下淚來,惶急道:“吾母於之命,皆托官家!”
趙光義也落下淚來,道:“共保富貴,勿憂也。”
不管哪一種說法,都使人感到滿布陰謀陷阱的陰森和窒息。人們話裏話外地暗示,趙匡胤死於非命;晉王趙光義弑兄篡位。
仿佛為了駁斥這些說法,又出現了“金匱預盟”之說。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二月,趙匡胤尊其母社氏為皇太後。趙家共有5個兒子——匡濟、匡胤、匡義、匡美、匡讚。匡濟、匡讚早死。匡義後改名為光義,又改名靈。匡美是匡胤、匡義的異母弟,後改名光美,又改名廷美。
陳橋兵變,杜氏沒有覺得意外,也沒有表現出持別的高興,隻淡談道:“吾兒素有大誌,今果然矣。”
她表現的是比趙匡胤更為深重的憂患意識。當兒子尊她為皇太後,以九五之尊拜伏在她的腳下時,她益發地啾然不樂。左右進道:“臣聞母以子貴。今子為天子,胡為不樂?”
杜氏幽幽歎了口氣,道:“吾聞為君難啊。天子置身萬民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所以憂也。”
趙匡胤正色再拜道:“謹受教!”
杜氏作太後僅1年有餘,便一命歸西。是否是積憂成疾?不得而知。但無窮無盡的憂慮之想,令人心悸的得失之患,對飽經風霜的殘年老人,至少會加速其健康的惡化。
兒子得了天下,杜氏長了心病。直到死,杜氏念念不忘、放心不下的仍是這一回事。而20年餘年後,忽然杜氏死事這一節,成為了一條宮闈密聞,在社會上不脛而走。
說是杜氏臨終,召趙匡胤入受遺命。
杜氏強撐著道:“汝知所以得天下乎?”
趙匡胤伏地嗚咽,未即答言。
杜氏喘息著,又掙紮道:“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汝……汝知所以得天下乎?”
趙匡胤流淚道:“此皆祖考及太後餘慶也。”
杜氏急道:“此乃何時?作如此無用之言!”她似乎將一切遊散的精神都集中起來,麵泛紅暈,語音急促鏗鏘,一如未病之時,“汝得天下,是那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群心不附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吾所生,汝百歲後,當傳位光義,光義傳廷美,廷美傳德昭。
夫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趙匡胤知杜氏回光返照,泣道:“敢不如教!”
杜氏顧望趙普,命道:“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趙普即在榻前記下了趙匡胤的誓約,在紙尾署上“臣普記”。趙匡胤親自將之藏於金匱,命謹密宮人嚴加保管。
杜氏這才將提著的一口氣鬆下來。人就是一口氣,杜氏元神一散,臉轉微笑,竟是去了。
有此“金匱預盟”,趙匡胤正常死亡及趙光義繼位合法便不容置疑。即是宦官王繼恩背叛,使晉王趙光義搶先入宮,打亂了皇後的部署,也冠以遵從趙匡胤遺願。
然而,“金匱預盟”之說,比“燭影斧聲”有更大、更多、更明顯的疑點。
“金匱預盟”除野史傳聞外,見載於司馬光《涑水紀聞》、《兩朝國史》等史書。這些支書均以《太祖實錄》為基本史料。《太祖實錄》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由翰林學士李窻等奉太宗趙光義之旨開始編修,五年九月完成,共50卷,稱為“舊錄”。趙光義對此《太祖實錄》顯然不滿意,他似乎有些神經過敏,話裏有話道:“太祖受命之際,固非謀慮所及。太祖盡力周室,中外所知。及登大寶,非有意也。當時本末,史官記載殊闕,宜另加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