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合肥四姐妹最後的閨秀(1 / 3)

一個女子的遠嫁和一個盛世的到來。

光緒三十二(1906)年,一支送親的船隊自長江而下,遠航了兩百多公裏,越過蘇皖邊境,一路從揚州到了安徽蕪湖。他們先是由水路而後轉到陸路,載著女方母親費十年之功置辦下的富庶嫁妝,等到大隊人馬走得人困馬乏,總算是上了岸。這一路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可算是讓人開了眼,嫁妝從四牌樓綿延到了龍門巷,每件大小什物上都寫著大大的"陸"字。

按合肥的風俗,新娘比新郎年長才算是吉利。時年二十一歲的陸英正好比張武齡年長四歲,這位大家閨秀,性格沉穩卻處事利落,按老太太的心思,這個媳婦是可以照顧好她年輕的丈夫的。而老太太過世後,這一大家族內所有的婚喪嫁娶、田產收支大小事宜都被這欽命的媳婦看管得十分妥帖。

其間她還為張家添了四女六子,她的短暫人生,幾乎就是在生產與待產之間度過的,除了子女口中的一些回憶片段,這個被稱為"靜女"的閨秀勞累了半生,卻早已隱進了曆史的霧靄裏,成了一座碑。

最後的閨秀,女人如斯的生命曆程。

元和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合肥老張家的這四個女子名字裏都是帶"腿"的,意思顯而易見,女孩子終究是留不住,要嫁人隨別人走的。而男孩子的名字裏都帶了寶蓋頭,暗含了老父希望他們都能留守在家的願望。世事滄桑,四個女子終究遠嫁他鄉,踏遍了大半個中國,甚至跑到了海外,而張家的男孩子們也並沒有契合老父的初衷,留守在合肥的老宅。

話說這四個女孩子,長女元和嫁了著名的京劇小生顧傳玠,二女允和的夫婿是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女兆和更是為人所知,因了沈從文那些著名的情書,那鄉下人筆下的"三三"早已為眾人所愛慕,而最富才情的充和更是遠嫁到了國外,成了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的妻子。

元和是長女,在陸英與張武齡結婚的第二年便出生。那時祖母盼子心切,按她的話說是"男孩子也好,女孩子也好"。這位一生都未曾生育過的老人,這回是真真的盼孩子盼到了發瘋。於是元和的降世便可謂是得天獨厚,受盡了寵愛,即使後來陸英又給她添了許多弟妹,而老祖母的心頭肉依然還是這個長孫女。

因父親喜歡昆曲,元和很早時便咿呀學唱,並且一扮上還真是有模有樣,於是父親便請了先生專門來家中教孩子們學戲。元和學得最好,常常出去客串一下。雖說她與顧傳玠後來的你儂我儂源於相同的愛好,但促成這段婚姻結果的還是允和的一句話。

戰時逃難,全家人都到了四川,唯有元和留在漢口遲遲不動身,允和不忍姐妹分離便寫信叫元和起程好一家團聚。而元和卻回複她,自己思索再三還是不能決定離開,實在因"上海有的人對我很好,但此事是不可能的"。允和一聽便試探性地問道:"一玠之玉?是他,則嫁他。"收到信後元和便回了上海。

舊時,戲子的地位自然很低,雖是名角還是為人所輕。一個大家閨秀下嫁一個戲子,自然成了人們的話題,滬上小報爭相登載。而在那樣的大家庭裏,雖然有開通的父親,但親戚鄉人還是覺得元和的所為丟了張家人的臉。一個當總經理的舅公,就撂下話說她是大逆不道,年關姐妹們去府上拜年時,他便閉門不見了。

雖然兩情相悅,元和敢背負著大逆不道之名嫁給一個戲子。但婚後她還是規勸顧傳玠棄戲從商,當年身為顧傳玠戲迷的葉聖陶之子葉至善就說:顧傳玠自從結了婚便不再唱戲了,他傷心了好一陣。

而顧傳玠終究是一個在台上文采風流的粉麵小生,到了殘酷廝殺的商場,縱是施展渾身的解數,也還是空手而還敗北而歸。不僅如此,他們是徹底地窮了下來,這個男子的英雄氣概也在這場意氣相悖的試驗中消磨殆盡,債台高築讓他不複從前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