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航空炸彈(1 / 1)

航空炸彈簡稱為航彈,它是從航空器上投擲的一種爆炸性武器,是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攻擊機攜帶的主要武器之一,俗稱炸彈。因為航彈外殼通常由鑄鐵、鑄鋼製成,而且它是普通自由落體炸彈,與如今鋪天蓋地的精確打擊武器相比,頗讓人有一種呆板遲滯的感覺,所以我們常常將航空炸彈戲稱為“鐵疙瘩”。

身世起源

1849年,在飛機誕生之前,奧地利軍隊就已經利用不載人氣球向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投下炸彈,這是世界上首次空投炸彈。1911年11月1日,意大利軍隊從飛機上向利比亞的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由手榴彈改製的重量約為2千克的炸彈,這是世界上首次飛機轟炸。奧地利和意大利都聲稱擁有航空炸彈的發明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剛剛建立了航空部隊,在主要執行偵察任務同時,也經常從飛機上向敵軍投擲炸彈。但直到這時,各國使用的還是炮彈手榴彈,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它還不是真正的航空炸彈。

真正發明的歸屬

航空炸彈由哪國誰人發明,已無從考證。而俄國人認為,世界最早的專用航空炸彈是由設計師B·B·奧拉諾夫斯基於1909年-1914年研製的。他設計的航空炸彈、殺傷彈有5種型號,爆破彈有8種型號,重量從600千克到4噸不等。1916年,俄國的A·雅科夫列夫設計的最早的航空燃燒彈也裝備了俄國軍隊。而德國認為,他們於1912年研製出來的M·APR型炸彈才是世界上第一種航空炸彈。但不論航空炸彈的發明權屬誰,可以肯定的是真實意義上的航空炸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作戰飛機的出現而麵世的,大戰期間交戰雙方共投炸彈5萬多噸。

“二戰”期間的發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炸彈得到迅速發展,出現了集束炸彈、子母炸彈、穿甲炸彈和凝固汽油燃燒彈等新型航彈,航彈的重量也達到了數噸以上。英國曾製造過重達10噸的“大滿貫”炸彈,1945年3月14日用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投放,炸毀了德國的比勒菲爾德高架鐵路。“大滿貫”至今仍是實戰中使用過的世界上最重的航空炸彈。“二戰”期間,德國和美國相繼研製出製導炸彈。

無線電的應用

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德國最先研製成功並使用采用無線電製導方式的炸彈HS293和FX1400。HS293有V2和V3兩種型號,分別於1940年5月和7月研製成功,它們是在SC500型普通航空炸彈上加裝彈翼、尾翼和製導裝置製成的飛機型無動力滑翔炸彈,重約800千克。FX1400是一種軸對稱製導炸彈,全彈重1800千克,無推進係統。1944年,德國在空襲意大利艦隊時曾多次使用這兩種炸彈,擊沉了4.25噸的“羅馬”號戰列艦。

兵器知識:

美國航彈通常分為100磅、250磅等

分子間炸藥,能有效提高航彈的殺傷力

兵器解密:

通常我們稱重量在50千克以下的航彈為小型航彈,100-500千克為中型航彈,以上為大型航彈。在結構上,航彈一般包括彈體、彈翼、引信、裝藥等。作戰時,作戰飛機將航彈投擲向目標,命中時以衝擊波、破片、火焰等各種殺傷效應實現對目標的毀傷。

兵器簡史:

最早的製導炸彈可以說是空對地導彈的起源。製導航空炸彈通常被稱為製導炸彈,又稱可控炸彈,它是投放後能對其彈道進行控製並導向目標的航空炸彈。製導炸彈是在普通航彈的基礎上增加製導裝置而成的,增大了起穩定性的尾翼翼麵,一般沒有推進係統或僅裝有小動力推進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