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明和使用火炮不遲於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產和裝備部隊。元朝和明洪武年間製造的火炮在中國各地博物館中也有收藏。中國古代的火炮是一種口徑和重量都較大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由身管、藥室、炮尾等部分構成,滑膛多為前裝,可發射石彈、鉛彈、鐵彈和爆炸彈等,大多配有專用炮架或炮車。
火炮的鼻祖
中國古代有弩箭,弩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使戰場上的攻守與拚殺陡增幾分慘烈。古代與弓弩共領風騷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炮的“遠程”射擊武器,這種炮就是拋石機。拋石機在古代是一種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拋擲大塊石頭,砸壞敵方城牆和兵器;而越過城牆進入城內的石彈,可殺傷守城的敵兵,具有相當的威力。從作戰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認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稱作“軍中第一攻擊利器”。
元朝的火炮
中國元朝的火炮我們隻能從陳放在中國曆史博物館的一門銘文為元“至順三年”(1332年)的盞口銅銃來進行了解,這個火炮的盞口口徑105毫米,身管直徑75毫米,全長35.3厘米,重6.94千克。銃身鐫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寇第叁佰山”三行銘文。這可能就是元朝較有名的火炮,元朝的火炮也基本上就以這一門火炮為標準。
明弘曆年間的火炮
在1488年-1505年以前,明政府軍器局所製造的各種火炮中,大碗口銃的數量為每3年造3000門。明初,又製造了身管較長的直筒形火炮,這種火炮的口徑108毫米,全長52厘米,重26.5千克,藥室處有寬厚的箍。此外,還有1377年造的鐵炮,口徑210毫米,全長100厘米,兩側有雙炮耳,用於調整火炮的射擊角度。這是迄今為止所知中國最早帶有炮耳的鐵鑄火炮。這種大口徑直筒形火炮顯然會增大火炮威力,表明早在14世紀下半葉中國古代火炮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明永樂年間的火炮
明朝後期的火炮從16世紀20年代開始仍有發展。嘉靖年間製造的虎蹲炮,長0.6米,重21.5千克,配有鐵爪、鐵絆,發射前可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於地麵,形似虎蹲,這種炮克服了發射時後坐力大、跳動厲害的缺點。之後在1525年製造的“毒火飛”,炮筒用熟鐵製成,裝火藥十多兩,炮彈由生鐵熔鑄,彈內裝“砒硫毒藥五兩”,點火後暴碎的碎片可以傷人。這是中國古代以火炮發射爆炸彈的最早記載。
明萬曆年間的火炮
在明朝萬曆年間還大量製造了身管較長的火炮。1592年在杭州製造的“天字一百三十五號大將軍”鐵炮,口徑113毫米,全長143厘米,身管的長度同直徑的比值明顯增大。炮身有九道箍,鑄有炮耳,安有兩個鐵環。萬曆年間,明軍援朝作戰時曾使用過這種鐵炮,在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清朝的火炮
清朝前期,清政府為適應統一全國及平定三藩叛亂等戰爭的需要,大量製造火炮。從康熙十三年至六十年,共造大小銅鐵炮約900門。隨著火炮的大量生產,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火器營,專習槍炮。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清政府大量購買西方近代火炮,同時創辦了一些近代軍事工業,製造近代火炮,中國古代火炮逐漸被近代火炮所取代。
兵器知識:
古代的火炮是口徑和重量較大形射擊器
清朝火炮主要有紅衣炮、“永固大將軍”炮等
兵器解密:
對於火炮,我國古代是一直在發展著的,到了明朝前期的時候,火炮已成為軍隊的重要裝備,軍器局和兵仗局所製造的火炮,有盞口炮、碗口炮、神機炮、旋風銅炮、將軍炮等十餘種。
兵器簡史:
在火炮技術發展的同時,明末孫元化集中明代製造火炮的成果,吸收西方先進的造炮經驗,撰寫成《西法神機》一書。其後,焦勖於崇禎十六年在湯若望的傳授下,輯成《火攻挈要》。這兩部書是明末火炮製造的理論和工藝技術專著,對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