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聞訊不由得長籲了一口氣,心想隻要不再發生波折最好,就吩咐高力士道:“這些百姓眷戀本土,並不為錯。也罷,可取出一些財帛等物散與他們,讓他們自顧安命吧。你囑前隊辟開道路,我們先行,讓太子帶領後軍撫慰他們。”
高力士領命而去,過了一會兒,車駕又開始緩緩行進。李隆基行經那些百姓身邊之時,隻見這數百人牽衣攔道而哭,果然情切意真,心裏又是一酸,隻好低頭而去。
前隊行了一個多時辰,眼見臨近中午,就停止前進就地造飯。他們用完午飯,並不急著行走,要在這裏等待太子率領的後隊。然時辰一刻一刻地飛逝而去,後麵的來路上難見太子人影。
李隆基心中忽有預感,就讓高力士派人沿來路返回,以偵太子及後軍行蹤。三騎馬由是疾馳而去,較之大隊車駕的緩慢而行,這些快騎要迅疾許多。
又過了一個多時辰,前去偵知的三騎返回。李隆基急忙問道:“太子為何不來?”
其中一人答道:“稟陛下。我等到了馬嵬驛前,就見那裏又聚集了數千人。他們皆為臨近的村民,就此將太子和後軍團團圍困,不讓太子隨同陛下行走。”
李隆基覺得奇怪,馬嵬驛附近村落稀疏,為何能有數千人聚集?
那人繼續稟道:“我等奮力擠入人群之中,如此得見太子之麵。太子言道,鄉民情殷意切,極力挽留太子抗擊叛軍,太子決計不再隨陛下入蜀,就此帶領鄉民北上朔方募兵,以驅除安賊。”
李隆基此前的預感得到證實,看來太子決計與自己分道揚鑣,他要獨力擴充自己的勢力了。李隆基想起楊玉環昨日猝死,今日太子又分道而去,心中感觸良深,不禁仰天歎道:“天也!”
瞬息之間,李隆基腦中閃出了帶人將太子追回的想法,然太子所帶後軍千餘人,萬一後軍已奉太子為主,見麵後兩者再混戰一番,豈不是損人不利己之策?李隆基很快否定了這個想法,又思太子留在北方,可以召集官軍抵禦叛軍,自己入蜀求安,讓太子獨當一麵於國事有利,心裏就另外有了主意。他就問高力士道:“太子妃張良娣在此吧?嗯,你選出數名妥當的宮女隨侍,把她帶過來。”
李隆基又喚過陳玄禮道:“太子今後在朔方,身邊須有衛士相護。後軍千餘人太少,可從這裏撥出一千人,由你帶領前去相護太子。玄禮啊,你隨我日久,今後須以忠心侍奉太子吧。”
陳玄禮前一日主持兵變,令李隆基感觸良深,他現在讓陳玄禮隨護太子,自是以為陳玄禮已與自己離心。其實不唯李隆基這樣想,就是陳玄禮本人也知經過了這場事兒,皇帝定然會對自己有顧忌之心,就聞言伏地叩首,兼而涕淚橫流道:“臣奉旨撥出千人前去相護太子,然臣自從隨了陛下,決計不敢離開陛下左右。請陛下體恤老臣之心,恩準老臣隨侍陛下吧。”
此時張良娣也來到李隆基的麵前,李隆基見陳玄禮如此動容,就歎道:“你不願隨太子,就還在朕身邊吧。你起來吧,速速去調兵,這就相護著張良娣去尋太子吧。”
陳玄禮不願意離開李隆基,自是想表明發動兵變實為劍指楊國忠,其目的在於維護皇帝,自己對皇帝的忠心也不改。然李隆基並不領情,後數日,李隆基詔壽王李瑁統製禁軍,就將陳玄禮撇在一邊。
如此分兵,李隆基身邊隨侍之人僅剩千餘人。眾人冒著淅瀝小雨再複上路,李隆基兩日內迭遭兩場大變,心中灰暗實已到了極致。他蜷縮在輿中一角,似在半睡半醒之間,連話都不想多說。
入蜀隊伍在路上又行了二十餘日,他們先到扶風郡再到陳倉,然後越過大散關進入漢中地麵,其後沿嘉陵江向南,即為崎嶇的蜀道。他們越過險峻的劍門關之後,七月十三日到達普安郡。劍南節度留後崔圓等人已相繼前來迎駕,崔圓原為楊國忠的心腹之人,其見了李隆基之後頗盡臣子本分,令李隆基大為心安且感動,竟然流淚對高力士等人讚道:“世亂識忠臣啊。”當即授崔圓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此前路途中,李隆基心傷楊玉環之死,又歎太子不辭而別,心中就有無數哀怨,到了此時此地,心緒方才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