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王莽食古不化的變革者(1)(1 / 3)

他雖不是生在鍾鳴鼎食之家,卻深諳攀龍附鳳、沽名釣譽之術,終聚成王者之氣,搖身一變,成為真龍天子;他聰明過人,卻妄自尊大,欲壑難填,無事生非,種下內憂外患禍根。他仰慕先賢周公,崇拜古代聖製,卻喜好空言,食古不化,全盤進行複古,致使帝國秩序大亂;他喜好占卜,事奉鬼神,想建華蓋以登仙,窮途末路,不忘猶抱符命。他就是新朝皇帝王莽,可以說是篡位帝王中最虛偽、最虛榮、最愛尊古、最迷信鬼神的帝王。

風雲際會

西漢哀、平年間,外戚把持朝政,王氏宗族強盛,以至出現“一日封五侯”,“一門有十侯”的奇特現象。當時,奴婢買賣盛行,土地兼並之風愈演愈烈,貧富差距嚴重。王公貴族競相浮華,養尊處優,傲視天下,奢侈之風盛行。呼籲變革的聲音,此起彼伏。正值西漢皇室權威江河日下之際,在政治的大舞台和社會輿論的中間,卻有一顆政治“新星”冉冉升起,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就是大名鼎鼎、聲名鵲起的王莽。

王莽何許人也?漢室外戚!在如日中天的王氏家族中,王莽隻是一個並不十分起眼的皇親國戚。他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個人的發展沒有什麼強有力的支撐。王莽能夠在王氏家族中嶄露頭角,脫穎而出,個人因素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史籍中的王莽是一個怪人,一個奇人,一個引人注目的人。他的“怪異”的長相便為史家津津樂道,也耐人尋味。班固在《漢書》中說,王莽嘴巴大大的,下巴短短的,眼睛向外鼓鼓的,眼珠紅紅的,嗓門高高的,聲音啞啞的。在班固眼裏,王莽仿佛怪獸一般。這顯然是史家對王莽“妖化”的結果。

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提到王莽長相“非同一般”,是“重瞳子”,就是人們習慣中常說的“雙眼睛仁”。古代大聖人虞舜是重瞳子,“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是重瞳子,都是個性和聰慧的象征。不過,王充認為:王莽生有“重瞳子”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他舉例說,人的長相雖然類似,但是資質卻有天壤之別。魯國有一個人,相貌酷似孔子。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十分懷念先師的尊容和風采,便一起去拜訪這位酷似孔子的人。坐而論道時,此人結結巴巴,前言不搭後語,令人大失所望。王充的意思是說,雖然同樣有重瞳子,王莽是根本無法與大聖人虞舜相提並論的。班固、王充兩人記述的手法雖不一樣,但都從長相上否定了王莽。

又,東漢末年的蔡邕在《獨斷》一文中說,王莽沒頭發,常帶幘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王莽“無發乃施巾”,說他是個大禿頭。可是,與之大相徑庭的是,班固在《漢書》中卻提到王莽重新聘選皇後的時候,為了掩飾年歲的蒼邁,進行染發美容。假如王莽真是所說的禿子,如何又能染發呢?

讀了這些史家妙趣橫生的記述,自然可以明白兩個道理,一是史書是不可盡信的;二是漢代的所謂史家極力醜化王莽個人形象者並不是個別現象。其實,王莽是一個時代呼喚的風雲人物。

青年時的王莽,先拜名儒陳參為師,學習《周禮》。後又向一代大儒陳欽學習《左傳》。一介儒生的王莽,博聞強記,滿腹經綸。人也聰明,很快就成為當時儒生眼中一個光彩奪目的“偶像”。在求學的生涯中,王莽知書達禮,很快結識了一批“誌同道合”的儒生。王莽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義浸染。在王莽的帝王生涯中,這些儒生一直是王莽政治有力的支持者,儒家經典也一直是王莽治國的唯一藍本。

然而,王莽並不是一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平平儒生,他更願作一個宦海沉浮的弄潮兒。王莽十分注意“把握機遇,開創未來”,他嚐試利用各種機會登上政治舞台,實現自己的宏大抱負。大將軍王鳳是西漢成帝時期實力派的領袖,在他病重期間,王莽衣不解帶,蓬頭垢麵,親口嚐藥,精心侍奉。王莽這一番非同尋常的表現,從內心打動和感化了王鳳,他在臨終之際,授意皇帝賜封王莽一個重要的職位。這為日後的走紅創造了權力根基和良好的口碑。

欲成大器,必先磨礪,從點點滴滴,從一言一行。王莽善於把自己塑造成為新聞“焦點人物”,善於創造“轟動效應”。有一次,王莽的母親生病了,許多公卿列侯都到王莽家裏問候。王莽的夫人遠遠出來迎接,來客卻誤以為她是王家的一個普通侍女,因為她穿著十分樸素,下麵的裙子剛剛遮到膝蓋處。後來一問才知,原來竟然是尊貴的大司馬夫人,來客大吃一驚。此事經過好事者一番大肆渲染,在競相奢侈的貴族圈子裏,朝臣們都對大司馬王莽的節儉之風,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