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張衡
出生地:東漢南陽郡
生卒年:公元78-139年
曆史評價
張衡製造出了堪稱人類科學史上裏程碑意義的渾天儀、地動儀,被後世尊稱為“科聖”。他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曆史學家郭沫若對他這樣評價:“如此全麵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張衡,字平子,東漢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出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今河南省南陽縣城北50裏)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張衡自幼好學,10多歲時,他已經讀了很多書,也能寫出一手好文章。
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17歲的他便離鄉遊學,廣結學者名流。他曾到漢朝故都長安一帶,遊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世態人情。後來他又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就讀於最高學府——太學。由於他虛心好學,勤奮努力,進步很快,成為學識比較淵博的學者。當時,地方上曾經推舉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張衡從小就對文學有特殊的愛好和研究。他的文學作品很多,風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歸田賦》;有的氣勢磅礴,廣寫景物,如《二京賦》;有的特色突出,獨樹一幟,如《四愁詩》、《同聲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23歲的張衡應邀回鄉出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並在辦理政務之餘,潛心於文學創作。他以遊學長安和洛陽的見聞作為素材,先後花了10年功夫,精心雕琢、反複修改,於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為《二京賦》,為人們廣為流傳。
後來,鮑德調任,張衡便辭職回家。掌握朝政的皇親鄧騭為了籠絡士人,幾次派人邀請張衡做他的幕僚,以增強自己這一派的勢力。但張衡一方麵厭惡外戚專權,一方麵想專心鑽研學問,都堅決地拒絕了。
相關鏈接
20世紀50年代張衡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1955年,中國先後發行了印有張衡畫像和地動儀的郵票。1960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翻譯出版了張衡的《二京賦》。1981年上海造船廠把中波公司建造的一艘16000噸多用途貨輪命名為“張衡號”。198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故事片《張衡》。
國際天文組織為表彰張衡對世界天文學作出的貢獻,1970年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1977年又將太陽係中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2003年,為彰顯生養他的南陽,又將國際永久編號為9092的小行星,命名為“南陽星”。
在張衡34歲的時候,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到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麵。他很喜愛楊雄的哲學著作《太玄經》。《太玄經》的內容涉及天文、曆法、數學等方麵,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太玄經》裏的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也給了張衡以很大的啟發。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征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14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曆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曆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