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窮無非討飯,不死終會出頭
人可以因夢想而忙碌,卻不能因忙碌而失去夢想。
目標太多的結果,隻能是失去目標;對目標過於專注的人,最終會偏離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比什麼都想要的人更容易成功。
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有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誰相伴。
三人出門,一人帶傘,一人帶拐杖,一人空手。回來時,帶傘的濕透了,帶拐杖的跌傷了,空手的好好的。原來,雨來時,有傘的大膽走,卻被淋濕了;走泥路時,拄拐杖的大膽走,卻常跌倒;什麼都沒有的,大雨來時躲著走,路不好時小心走,反倒無事。很多時候,人不是跌倒在缺陷上,而是跌倒在優勢上。
當心靈趨於平靜,精神便得到永恒。給自己一個微笑吧,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
不相信目標能實現的人活不下來,相信目標很快能實現的人也活不下來。
意大利都靈大學門口有兩尊塑像: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剝皮的馬。那隻鷹練就了過硬的飛行本領,卻在飛行中餓死了,因為它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而那匹馬因貪吃飼料,被皮匠喂肥後剝了皮。校方以此警示年輕學子:真正能把人們從饑餓和貧困中解救出來的是腳踏實地的技能與勞動,而不是幻想。
有三個人在砌牆,有人問他們在幹嗎,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砌牆,你沒看到嗎?”第二個人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幢高樓。”第三個人笑容滿麵地說:“我們正在建一座新城市。”十年後,第一個人仍在砌牆,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而第三個人,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老師提問:“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異口同聲:“珠穆朗瑪峰!”老師追問:“第二高峰呢?”同學們麵麵相覷,無人應聲。老師在黑板上寫道:屈居第二與默默無聞毫無區別。
好心情才會有好風景,好眼光才會有好發現,好思考才會有好主意。安樂給予人舒適,卻又給予人早逝;勞作給予人磨礪,卻能給予人長久。人可以不美麗,但要健康;人可以不偉大,但要快樂;人可以不完美,但要有追求。
如果你知道去哪裏,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夢想是我們對於美好青春的憧憬,是支持我們繼續前行的內在動力,它就像是我們生命的一個支點,隻要堅持不懈地追逐,就可以撼動整個地球。
我相信,夢裏能到達的地方,總有一天,腳步也能到達。
人生麵臨著許多的選擇,每個選擇不一定都是對的,當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發現自己的選擇是錯的,那麼就得立即停止,進行分析和調整,再重新開始。就比如人走路選擇錯了方向,不停止前進,就會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永遠也達不到目標。
如果你想過得快樂,把生活跟目標聯係在一起,而不是跟某個人或某些事聯係在一起。
目標看似高不可攀,但決不退縮,傾注熱情,拚命鑽研,這樣做,就會把我們的能力提高到連我們自己都吃驚的地步。就是說,沉睡在我們身上的巨大潛能迸發了出來。所謂“不可能”,隻是現在的自己不可能,並不代表以後。
和許多曼妙的夢想相比,躬身實踐更為重要。夢想猶如遠方的風景,行動才是我們靠近的腳步。韶華易逝,光陰不逮,你的初衷再美好,你的計劃再周詳,缺少執行這一環節,皆是鏡花水月。想好了就去做,拋開負重,矢誌前行,不要給自己太多的理由和借口,相信夢想的花朵就會在我們跋涉的路上悄悄地綻放。
不管你現在是一個人走在異鄉的街道上始終沒有找到一絲歸屬感,還是在跟朋友們一起吃飯開心地笑著的時候閃過一絲落寞;不管你現在是在努力著去實現夢想卻沒能拉近與夢想的距離,還是已經慢慢地找不到自己的夢想了,你都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現在的我們,是否還記得最初的夢想?或者說,還有多少人,一直堅持著自己年少時的夢想?在家裏,父母對我們百依百順,出了家門,我們對社會百依百順。看不慣的事情也就漸漸習慣了,不知道這種習慣是好是壞?我甚至不知道我現在的夢想應該是什麼,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會再做一些年少輕狂的夢了。
不是每個人都注定成功,信念就是即使看不到未來,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錯不了,自己選的人錯不了,自己選的人生錯不了。有夢想,就能看到未來。
你要盡全力保護你的夢想。那些嘲笑你夢想的人,因為他們必定會失敗,他們想把你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我堅信,隻要我心中有夢想,我就會與眾不同,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