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真正的快樂都是免費的(2)(3 / 3)

或許行年漸晚,深知在勞碌的世間,能完整實踐理想中的美,愈來愈不可得,觸目所見多是無法拚湊完全的碎片。再要苦苦怨憤世間不提供,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想開了,反而有一份隨興的心情,走到哪裏,賞到哪裏。不問從何而來,不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是最後一次告別。

人總會因激情的愚蠢而向激情宣戰

凡抵擋不住的誘惑都是沒有經曆過的誘惑,與誘惑大小無關。

有財人的欲望是金錢堆出來的,有權人的欲望是膨脹出來的,有勢人的欲望是得寸進尺奪來的,無權無勢又無財的人的欲望是橫向攀比而來的。

不是眼淚就能挽回失去,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付出,不是傷心就一定要哭泣,不是善良就可以受到庇佑,不是任何人都理解你。所以,麵對生活中偶爾的不如意,我們要學會堅強地微笑。難過的時候,告訴自己:我很好、很開心;失落的時候,笑著對自己說:沒事的,一切總會過去。

真正學會知足。人生最大的煩惱是從沒有意義的比較開始,大千世界總有不如你的和比你強的人,“當我哭泣沒鞋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腳”。

生活中不缺美,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不缺幸福,缺的是發現幸福的眼睛。幸福是心的感覺,幸福與哀愁往往會同時敲響人的心門,把誰邀請進來,你就將與誰同在。不幸往往源於自己,煩惱往往源於比較,痛苦往往源於不知足。生活原本沒有痛苦,有了欲望,痛苦就來纏身。

生命就是一個不斷去滿足欲望的過程,滿足不了就會痛苦,滿足了又會無聊。人的欲望就像拉長的橡皮筋,找不到掛靠的地方,就會彈回來打中自己。欲望其實是一個無底洞,我們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填滿,隻有適當削減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找到更多的幸福。少一分欲望,就多一分輕鬆,多一分自在。

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

乞丐:“能不能給我一百塊錢?”路人:“我隻有八十塊錢。”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塊錢吧?”——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有些人的貪婪之欲早已取代了他的感恩之心。

生活累,一小半源於生存,一小半源於攀比。

先哲們說:得之愈艱,愛之愈深,擁有幸福,常思艱難。一個人總是感覺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幸福是種感覺,不知足,永不會幸福。

人總會因激情的愚蠢而向激情宣戰,用拔牙來治療疼痛並不是一個好方法,摧殘激情就是摧殘生命,使欲望得到升華才能防止欲望的泛濫。

——尼采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痛苦大於快樂,憂傷大於歡喜,悲哀大於幸福?這是因為,我們總是把不屬於痛苦的東西當作痛苦,把不屬於憂傷的東西當作憂傷,把不屬於悲哀的東西當作悲哀,而把原本該屬於快樂、歡喜、幸福的東西看得很平淡,沒有把它們當作真正的快樂、歡喜和幸福。其實,知足就是幸福。

不與別人盲目攀比,自己就會悠然自得;不把人生目標定得太高,自己就會歡樂常在;不刻意追求完美,自己就會遠離痛苦;不時時苛求自己,自己就會活得自在;不每每吹毛求疵,自己就會輕輕鬆鬆。活得太累就會痛苦不堪,知足才能常樂。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欲望和知足是天平的兩端,欲望多了,幸福和快樂就會自動減少。

適當給欲望減減肥,才能讓幸福的天平平衡一些。貪婪是幸福的天敵,要想真正獲得幸福,就要學會淡定,學會知足。

減少欲望,增加滿足,才能從貪婪中解脫;舍得放棄,甘於淡泊,才能獲得心靈的安寧。

有一種說法:恐龍的滅絕,是因為它們不停地生長,直到食物填不飽肚子,腿支不住身子,不得不自生自滅。上天有自己的平衡法則,大樹不能長到天上,不然就沒有陽光了;貓不能長成老虎,不然就吃人了。一切都有一定的限度,生長有限度,生死有限度,能力有限度。那麼,我們的欲望,是不是也應該有個限度?

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世事喧鬧,皆源於爭。心胸開闊些,爭不起來;得失看輕些,爭不起來;目標降低些,爭不起來;功利稍淡些,爭不起來……欲望讓世人像伏在草叢深處的獅子,按捺不住蠢蠢欲動。權錢爭到手了,幸福不見了;名聲爭到手了,快樂不見了;利益爭到手了,心安不見了。英國詩人蘭德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