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春季,方家又以出人意料的大手筆,一舉收購了原在芝加哥報業集團名下的中半島地區覆蓋19個城市的11種英文報紙,將它們全部納入“獨立報係”。前後不過11年,終於發展成為一個在灣區主流社會生根並有相當政治影響的龐大報係。
至此,“獨立報係”成了全美最大的非日報報係,每期發行量達50餘萬份,僅在舊金山一地就有85%的家庭成為他們的讀者。
當然,對於方李邦琴來說,她最精彩的人生片段還是在2000年。正如有的媒體所說,“她希望自己成為一隻孔雀,想不到卻變成了一隻鷹。”所謂“變成鷹”,就是指收購《舊金山觀察家報》這件事,因為赫斯特家族與《舊金山觀察家報》的徽記就是一隻展翅翱翔的鷹。
《舊金山觀察家報》的祖先敵視中國人,方李邦琴心裏其實早就“有一種衝動,有一天把它拿下來”。沒想到1999年8月,真有了這樣的機會。當時,赫斯特家族購得了舊金山的另一張英文大報《舊金山紀事報》,準備與《舊金山觀察家報》合並出版,因有違美國的反壟斷法規而受到政府及司法部門的反對,隻好將《舊金山觀察家報》賣掉。方李邦琴和方氏企業是抱著誌在必得的信心參加那場競標角逐的。作為一個亞裔,一年裏的風風雨雨使方李邦琴充分領教了白人社會的種種不平。實際上,白人社會中的一些人是很害怕方家收購《舊金山觀察家報》的,所以在方家中標之後,方家的白人對手們便結成一黨,一次次與方家對簿法庭。他們請了8個專家,到庭講了4天,主題隻有一個:方家會把《觀察家報》辦垮,所以不能把報紙賣給他們。
方李邦琴很清楚這場風波的症結所在,那隻因為方氏家族是亞裔家族,是華人家族。她很氣憤,利用參加白種有錢人聚會的機會疾呼:“其實在美國的人都是移民,就看是從歐洲來,還是亞洲來、非洲來,是200年前來,還是2年前來……不要忘了,所有的人都是移民!”
盡管有挫折,盡管有坎坷,然而方李邦琴最終還是在這場官司中勝訴。可以說,她是以不屈不撓的人格力量取得勝利,獲得成功的。她的成功對於鼓舞華人進入美國主流社會有著重大影響,成為華人在美國開拓事業的榜樣。
為了表彰方李邦琴在促進美國繁榮進步和提高華人在美國的地位方麵的貢獻,2000年9月8日,舊金山市市長威利·布朗向她頒發“傑出華人獎”,並且宣布這一天為“方李邦琴日(HorenceFangDay)”。
“方李邦琴日”的慶典氣氛熱烈,前往祝賀者竟然多達1500人,還有龍獅表演隊。人太多了,隻好分為兩個會場。望著龍舞獅躍的歡騰場麵,方李邦琴想起了一句話:“華人在美國不能僅僅隻是坐在公共汽車的客位上,還要坐在方向盤後麵的駕駛員位置上。”那是她的先生方大川生前說的。
無數在美國的亞裔族群乃至美國主流社會都把方李邦琴看作一個傳奇式人物。而方李邦琴對此卻另有一番見地:“有些人說我傳奇,其實一點傳奇都沒有,我的這些成就,都是把握住每一個小小的機會,辛苦努力的結果。您的每一段經曆,腳下的每一塊石頭,都是您成功的基石。如果它們不堅實,您爬上去了,也可能會鬆動磕絆,甚至摔下來。”
方李邦琴說:“機會在我們的麵前不停地走過,就看您是否能抓住。有時您抓住了,但是還沒有READY(準備),成功與否不在於有沒有機會,而在於您是否具有足夠的素質與準備。來美國這40年,有20年是在吃苦,但我並沒有浪費,我是在積累,在默默地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生意場上,我比我先生勇猛。我認為,凡事你隻要誠心誠意去做,總會有好結果。”
然而方李邦琴卻不止一次地說,“我們方家之所以能做到今天,是我先生方大川,我及我的三個兒子共同打拚的結果。
如今支撐方氏企業王國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方大川走了,有我,我後麵還有兒子,現在我又有了孫子。雖然我在美國生活了40多年,我的三個兒子也都是在美國出生,但我們身上流的永遠是中華民族的血,這一點無法改變。”
從一個小小印刷工作坊,發展成為全美國最大非日報型報業集團;從一間中國餐館擴展為包括中文周刊、英文報紙、印刷廠、房地產、牧場、電腦公司以及影視公司等多種實業,方李邦琴成為商界女強人。
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在為方李邦琴傳記所作的序言寫道:“美國是移民在一片土地上建設起來的家園,開拓生活的一個童話。方李邦琴的故事就是這童話中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