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才喊出來,就開始擊鼓,起初慢慢地一聲一聲擊,愈擊愈快,心愈急,愈寫不出,鼓聲愈連成了一氣。隻見一個個平常瀟灑風流的詩人,急得抓耳撓腮,滿臉通紅,一頭大汗。
隻是,當鼓聲結束,多半人都能交出作品,有些作品還真不差,要他平常寫,一個月也寫不出來,鼓聲中居然寫出了,這不是被逼的嗎?
好,或許你沒見過擊鼓催詩,但你總讀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吧?
一群文人在蘭亭“流觴曲水”,你知道什麼是“流觴曲水”嗎?
那是一條彎彎的水流,大家沿著水坐下,從上遊送下一隻盛著酒的小杯子(通常是帶著兩片翅膀,易於浮水的漆製酒杯),流到誰前麵,誰就得作詩,你說,那不也是一種逼嗎?
你或許說:“對不起!我沒見到他們的詩,說不定都是爛詩。”但你總讀過《蘭亭集序》,說不定還看過臨摹的書法作品,對不對?
你有沒有發現那作品上有王羲之寫作塗改的筆跡?表示確實是在集會時當場完成,連謄寫都來不及的作品。
想想,《蘭亭集序》是多麼有名的文學作品,那書法作品又被後代多麼推崇。
如果沒有曲水流觴,沒有文人相逼,王羲之能有這個成就嗎?
再想想,王勃的《滕王閣序》是怎麼寫成的?
當時騷人墨客群集,各逞文才,王勃寫一句,仆人通報給主人一句。換作你,你緊張不緊張?
問題是,《滕王閣序》不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嗎?
王勃那天若是不去,去了若是沒有人逼他寫,你今天能知道誰是王勃嗎?
我今天寫這文章,是因為常聽年輕朋友抱怨他們被老師逼、被家長逼、被長官逼,卻不知道整個人類的文明都是被逼出來的,逼對我們有多大的好處。
“逼”,是長了腳的“一口田”。
“一口田”旁邊有神保佑,是“福”。
“一口田”上麵加個屋頂,表示有房有田,是“富”。
“一口田”長了腳,要你行動,要你進取,去得到那口田,就是“逼”。
上班的人,禮拜一早上不想去,還得去,因為生活逼。
念書的學生,每天放學不想做功課,還得做,因為師長逼。
一個在家從來不入廚房的人,留學在外,居然燒得一手好菜,因為環境逼。
一個登山者,跳過一條他平常絕不敢跳的深溝,因為有隻野獸逼。
所幸世界上有逼這件事,我們才能超越自己,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於是,你該了解《孟子》那段話的道理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段話說的不是隻有四個字嗎?
逼你成功!
【談自救】
雪崩之後,人們過來援救,
在一片白皚皚的雪裏,
看不到任何人的影子,
隻見一根滑雪杖的小尖尖露在外麵,
順著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