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時大家不是衝過去,看看同學有沒有被割傷,然後為他慶幸,再一起幫他收拾殘局呢?
會不會因為那時候窮,在大家心裏,有些東西比人還來得重要?
會不會愈是苦難的社會,人們愈愛從負麵看事情?
隻是,我們怎不想想,既然已經有了太多的苦難,更應該苦中作樂,往好的方向去想呢?
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其實古人早已經這樣做。
過年,砸了東西,人們會說“歲歲平安”。
大難不死,人們會說“必有後福”。
失了火,燒得一窮二白,大家會安慰“愈燒愈旺”。
生了病,用光了積蓄,大家會安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尤其喜歡古人說的“聞過則喜”。
小時候,我不懂,心想:錯了,被罵了,為什麼還要高興呢?
但是,當我進入社會,愈來愈發現,當有人指摘我過失的時候,往壞處想,固然覺得丟人,往好處想,卻值得高興——
“幸虧他告訴我錯在哪裏,使我下次不致再錯。”
“幸虧這個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指出我的發音有錯,我真該感謝他,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沒人告訴我呢?”
以上這些,不都是用了正麵思考嗎?
各位朋友,我為什麼說這些故事給你們聽?
因為我總聽見你們怨:“真倒黴,考的都是我沒念的。”
你們為什麼不說“唉,也活該,隻怪我沒全念,下次都念到,就沒問題了”?
我也常聽見你們怨:“我沒這才分,不可能辦得到,這次考壞,真是完了。”
你們為什麼不換一種說法,成為:“隻要我努力,就不信自己辦不到,所幸我年輕,這次失敗,下次還能重來。”
記住,正麵思考,使你總能在失敗時找到希望;在痛苦中找到快樂;在被人打倒時,心想:謝謝你,讓我倒在地上休息一下,想想我是怎麼敗的,然後我就要站起來,爭取勝利。
我的端午節是在醫院度過的,沒好吃、沒好睡,抽了一管又一管的血,瘦了半圈。
但是,謝天謝地,我確定沒心髒病,以後打球不用害怕了。
我也用那躺在病床上的時間思想,又產生好多新靈感。
你們看,這篇文章不是因此寫成的嗎?
【談身教】
“不吃,好哇!”女主人笑,
“你不吃,長不出咪咪,將來做個‘茶杯蓋’!”
小丫頭露出恐懼的眼神,
居然抱起碗,
把那豐胸湯吃得一幹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