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艾裏克·艾裏克森(1 / 2)

姓名:艾裏克·艾裏克森

出生地:德國法蘭克福

生卒年:1902——1994年

曆史評價

艾裏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是美國精神分析醫生,也是美國現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論家之一。

1902年,艾裏克森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他的父親是丹麥人,母親為德國猶太人,生父在他誕生之前就棄家出走了。3歲時,母親嫁給一個德國猶太人、兒科醫生西塞多·洪伯格。艾裏克森在童年時期並不知道洪伯格不是他的親生父親,多年來一直沿用繼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寫論文時還使用艾裏克·洪伯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成為美國公民時,才改姓艾裏克森。

18歲高中畢業後,艾裏克森在歐洲各地漂泊一年,曾嚐試學習繪畫,且曾兩度進入藝術學校就讀,結果均未畢業,自從去意大利佛羅倫斯旅行之後即決定放棄。

艾裏克森在校時不是一位優秀的學生,但他確有藝術天賦。1927年是他一生的轉折點。那年,他的一位老同學P。波羅斯邀請他到維也納一所規模較小的學校工作,該校生源都是S.弗洛伊德的患者與朋友的子女。開始時,他以藝術師身份受聘,後來擔任了指導教師。這時,S.弗洛伊德的女兒A.弗洛伊德征求他是否願意接受作為兒童精神分析者的培訓,艾裏克森接受了該提議,以每月支付7美元的培訓費接受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訓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與她父親的理論不同,有其獨特的創見,這對艾裏克森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64年,艾裏克森把自己的《洞察力與責任感》一書獻給A。弗洛伊德,以表示對她的感激之情。1929年,艾裏克森與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師瓊·塞爾森結婚。1933年,為了逃避納粹迫害,艾裏克森舉家移居丹麥哥本哈根,後又遷往美國波士頓。在那裏,他以兒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開業。同時還在哈佛醫學院神經精神病學係任研究員。當時,他曾被哈佛醫學院錄取為心理學哲學博士候選人,但幾個月後就被他放棄了。

1936——1939年,艾裏克森在耶魯大學人類關係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並在耶魯醫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在那裏,他研究了正常兒童和情緒紊亂兒童。和M.米德有了交往,並前往南達科蘇語印第安人的鬆脊居住地進行實地考察,觀察了蘇語印第安人撫育子女的情況。諸如此類的人類學研究使艾裏克森進一步意識到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格形成的重要性。這種認識極其強烈地滲透到他的人格理論中。

1939年,他與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兒童福利研究所建立聯係,遷適居加利福尼亞州,在那裏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助理,並開辦了一家私人診所。從1942年起,他一直擔任心理學教授,1950年,因拒絕在效忠宣誓上簽字(即美國麥卡錫強迫公民進行的反共宣誓)而被免去教授職位。後來,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他“政治可靠”,又重新授予他心理學教授,但艾裏克森拒不接受,理由是其他教授也因同樣“罪名”被免職了。20世紀50年代,他是馬薩諸塞州斯托克布裏奇地區奧斯汀·裏格斯中心的高級職員,在那兒,他治療有情緒問題的青少年。1960年起任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這時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發展的新學說為基礎並著重研究自我同一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