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沒結婚前,曾與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隻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裏。盡管大家擠在一起有些不便,可他總是樂嗬嗬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轉個身都能撞著人,有什麼可樂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起,隨時都可以聊天,談心,這難道不值得開心嗎?”
後來,那些單身的朋友們一個個都成家了,先後搬了出去,屋裏隻剩下蘇格拉底一個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開心。當有人問他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情時,他說:“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與這麼多老師在一起,隨時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麼能不開心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結婚了,他一家搬進一棟大樓裏的底層居住。雖然樓上的人總是不自覺地向一層亂扔東西,可蘇格拉底依然很開心。有人十分不解地問:“你住這樣的房子,也能開心得起來嗎?”
蘇格拉底說:“一樓多好啊,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還能在空地上養養花,種種菜……”
同樣的環境,同樣的問題,看法不同,心境不同,心情也不同。所以,在通往夢想的路上,無論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都要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樣,我們的心裏就能充滿陽光,心情自然會變得快樂。
天有不測風雲,當與困難和挫折不期而遇時,不要悲觀,要對夢想充滿熱情與信心。實在感覺沒希望和痛苦時,就換一個角度去考慮,或許,你就會有新的希望與收獲,就會欣賞到不同的風景。
氣量有多大,夢想有多遠
天空的鳥兒總想飛得更高,而決定它能飛多高的,是它的翅膀;有夢想的人,總想走得更遠,而決定他是否能走更遠的,主要在於他是否有大氣度。
氣量就是大度,就是能聽進他人的不同意見,能容得他人給自己的傷害與委屈。凡氣量大的人,都有著寬廣的胸襟。
大氣度是一種修養,一種底蘊,一種境界。
在悉尼奧運會上,女子重劍個人冠軍比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突然,弗萊塞爾的比賽裝置出現了問題。這一場比賽中,她的對手是匈牙利老將納吉。
見弗萊塞爾的比賽裝置有問題,納吉便主動走上前去幫她忙,比賽裝置沒問題了,雙方才進入比賽。納吉的這一舉動贏得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最終,這場比賽納吉以15:10擊敗了弗萊塞爾,成功衛冕。但在這場比賽中,她不僅拿到了獎牌,更因大氣度,贏得了對手和所有觀眾的尊重。
誰都想實現夢想,誰都想在通往夢想的路上一馬當先,一路過關斬將向前衝,但在為夢想打拚時,不可能總是那麼順利,有時會跑在前麵,有時要落在後麵,有時會贏,有時會輸。無論麵對什麼樣的結局,也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大氣度與寬闊的胸襟,行事要有大將風範,這也是成功者必備的優秀品質。
氣度,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決定了一個人在夢想的路上能走多遠。一個有大氣度的人,處世時,不拘小節,從來不會在小事上與人斤斤計較;反之,一個氣度小的人,凡事都愛鑽牛角尖兒,遇點小事就想不開。
齊桓公不記“一箭之仇”,把國事委托給曾是仇敵的管仲,在管仲的改革和治理之下,齊國成了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玄武門之變”前,魏征曾多次勸太子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李世民做了皇帝後,竟然不計前嫌地重用魏征。之後,魏征多次上諫,李世民基本都采納,最終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
從某種角度說,氣量有多大,視野就有多大。氣度小的人,他看到的世界是狹隘的,是封閉的。氣度大的人,站得高,看得遠,看到的世界是寬廣的,是可以“我欲乘風自由翱翔的”,這樣的人,必定能在廣闊的天地間大有作為,領略無限的風光。
某大型國企人事部的經理退休了,集團領導想要找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來做人事部經理。可領導親自麵試的幾個人,都不太理想。
這天,一個30多歲的留美博士前來應征,領導通知他第二天淩晨3點鍾去辦公室麵試。第二天,這位年輕人準備來到領導辦公室,可按了多次門鈴,也沒見人來開門,一直到9點鍾,領導才開門讓他進去麵試。
麵試開始了,領導問他:“你的數學學得怎麼樣?”
年輕人回答說:“還可以。”
領導拿出一張白紙說:“5減5等於多少?請你寫下來。”
年輕人寫完答案,然後問領導:“您還有其他的問題嗎?”
領導回答:“沒有了,你回家等消息吧!”
年輕人覺得很奇怪,這是在考試?
又過了一天,年輕人接到這家企業人事部的電話,讓他下周一去上班。
後來,年輕人成了這家企業某部門的負責人。有一次,與企業領導一起開會時,他又問領導為什麼當初給自己出那麼容易的考題。
領導說,你是海歸,學問方麵是可以放心的,但我要考你的氣度,麵對不平的事情時,你能否淡定以對。你過關了,因為我讓你犧牲睡眠時間,淩晨3點鍾來參加麵試,你做到了;那麼你是否有耐力呢?讓你空等了5個小時,你也做到了。所以,我選擇了你。
有人說,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看自己不順眼,那是庸人自擾。所以,一定要有氣度,要在關鍵時刻控製自己的情緒。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也不要總感覺委屈,要學著看淡,不強求。
在追夢的路上,隻有胸懷寬廣,目光遠大,才能不被瑣碎的小事所困擾,才能一心一意地為夢想而努力。而小肚雞腸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在三國時,周瑜可謂是一個才華橫溢,能力非凡的人物,可由於嫉賢妒能,最終被活活氣死。
周瑜用“假途滅虢”之計,想謀取荊州,被孔明一眼識破,他設計用四路兵馬圍攻周瑜,並寫信規勸他,最後,周瑜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古人說:“海到盡頭天做涯,山登絕頂我為峰。”一個有夢想的人,在追逐夢想的路上,也不要忘了給自己“養氣”。
“多讀書養才氣,慎言行養清氣,重情誼養人氣,能忍辱養大氣,溫處世養和氣,講責任養賢氣,係蒼生養底氣,淡名利養正氣,不媚俗養骨氣,敢作為養浩氣。”一個人的心裏能容多少事,他就能收獲多少財富。一個人有多大的氣量,他就能在夢想的路上走多遠。所以,當你為實現夢想而打拚時,就要能容他人不能容之事,能忍他人不能忍之事,凡事想開看開,一心向前看,你就會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風景,成就他人無法成就的瑰麗夢想。
有夢想的人,永不抱怨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曆,早晨上班,本來心情不錯,可剛到辦公室,就聽見有同事在抱怨:自己起了個大早,又是洗衣服,又是做早餐,可家人不領情,嫌小米粥煮稀了,嫌主食隻有饅頭……於是,自己的好心情一下子煙消雲散了。
所謂抱怨,就是凡事怨天尤人,凡事總覺得世間不公平,覺得天下人都對不起自己,這是一種消極的心態。
愛抱怨的人對自己的現狀不滿,總想著自己付出了,就必須獲得相應的回報;總覺得別人應該對自己好一些,應該為自己多付出一些,應該多理解自己一些,一旦不能如願,就會忿忿不平。
其實,不管你如何抱怨,抱怨之後,自己的處境依然一如既往,沒有絲毫改善,反而因此傷了不該傷的人,錯過了不該錯過的機會與風景。
巴頓將軍是二戰時著名的將領,晚年時,他寫了回憶錄《我所知道的二戰》。在回憶錄中,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他想提拔軍官,於是,他把所有符合條件的候選人集結到一起,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任務——在倉庫後麵挖一條8英尺長,3英尺寬,6英寸深的戰壕。給大家布置好任務後,巴頓就走進倉庫,站在窗戶旁邊觀察軍官們的言行舉止。
不一會兒,他發現很多軍官都開始抱怨,有人抱怨戰壕太淺,當不了掩體;有人抱怨不應該讓他們幹普通士兵幹的活。
不過,隻有一個人沒有抱怨,他對大家說:“我們隻要挖好戰壕就可以了,至於將軍想用它做什麼,就隨他便吧。”
最後,巴頓提拔了那個不抱怨的人。在巴頓看來,隻有不抱怨的人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說過:“機會看見抱怨者就會遠遠避開。”喜歡抱怨的人在這個遵循強者法則的世界中,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抱怨會限製人的思維與想法,讓人的視野變得“近視”,讓注意力拘泥於抱怨本身,而不是努力地去適應環境的變化或者想辦法解決問題。不抱怨的人,則能腳踏實地為夢想而努力,一點點向著目標前進,這樣的人,多能抵達目標,實現夢想。
抱怨無濟於事,所以,我們不要抱怨這個世界弱肉強食,不要抱怨自己沒有好的出身,而要明白,如果不想讓自己被他人踩在腳下,就要讓自己足夠強大。
馬雲曾說:永不抱怨的人生態度才是第一位的。如果你有夢想,就不要抱怨,如果習慣了抱怨,就要努力做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