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圈子就是“關係網”。或許,你與圈子裏的人原本素不相識,但隻要加入同一個圈子,就會慢慢地由陌路變成熟人,在圈子裏混久了,彼此有了交情,就成了“自己人”,此時,一個好漢三人幫,再辦起事來自然就順利多了。
圈子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是沒價值的,也是價值連城的。圈子,說白了就是“關係網”。一個人不能沒有自己的圈子,因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大小,重要指標之一就是看他生活半徑的大小,也就是圈子的大小。
圈子還意味著機會。一位跨國公司老總曾經說:“發現人才的渠道比較多,企業普遍的途徑是通過在報紙、網上登廣告,還有找獵頭人士。但最好的方法是,通過一些朋友,或者通過一些協會,找情況比較了解的人。當然,也可以通過社會交流,在各種場合注意觀察,看一下某一個所謂的人才有沒有可以利用、合作的價值。”
現在,很多人熱衷於讀EMBA。其實,與掌握的知識相比,這些人更看重EMBA圈子所帶來的人脈與圈子。筆者的一位在讀EMBA的企業家朋友曾經說:“讀EMBA的同學,每一個都有不同的資源,不同的圈子,大家在一起可以做一些資源整合與利用。”
卡耐基曾經說:一個人的成功,有85%取決於人脈建構與經營的狀況。每個人都生活在盤根錯節的人脈網絡中,要想讓生活充滿樂趣、事業一馬平川,誰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與扶持。所以,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圈子,而且圈子越大越好。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家美術雜誌社的記者,是畫家經紀人,詩人,又是某電視欄目的嘉賓主持,也是一個有著很多生活圈子的人。
她說:“不管你來自哪個地方,不管你有著怎樣的生活追求,隻要你願意,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圈子,能加入不同的圈子,整合各方麵的資源!”
朋友於不同的行業之間遊走,身兼多職,這樣的身份有利於對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
朋友在美術雜誌社當記者,要采訪很多的畫家,參加各種各樣的畫展與活動。那些畫家會介紹她認識自己的朋友,比如作家和大學教授等等,慢慢地,她就加入到那個圈子。朋友在參加各種各樣的畫展與活動時,會認識一些收藏家,企業家,慢慢地她又加入了這個圈子。同時,她有自己的朋友圈,同學圈,比如,有的大學同學是做營銷的,有的做企業管理,有的做會展……當企業需要辦會展時,她可以為需要方牽線搭橋。有這麼多的圈子,她做事也相對容易一些,比如,她出個人傳記時的讚助企業,就是她參加畫展活動時認識的企業家,而這些企業家也通過她的關係,認識了一些名畫家、書法家,收藏了一些名家字畫。
圈子的力量是強大的。所以,別小看了圈子,它是個人資源與社會資源進行交換、整合、匹配的一種給力魔方。
史玉柱的交際圈主要在兩個俱樂部,一個是泰山會,另一個是金鼎俱樂部。在老巨人垮了之後,泰山會的一些朋友成了空降兵,很多人都想著怎樣幫助他。可見,良好的圈子就是一個人夢想路上的救生圈,在關鍵時刻絕對給力,絕對不會掉鏈子。
對於有夢想的人來說,圈子既可雪中送炭,又可錦上添花。有夢想的人,一定要不斷拓展自己的圈子,要有上好的圈子,善於借用圈子、整合人脈,這樣就等於為夢想架構了很多橋梁,有了這些橋梁,就能比別人少走一些路,在困境之中時能得到最大的幫助。
有時,圈子不僅意味著力量、機會,還意味著合作的希望。但不管自己所處什麼樣的圈子,首先一定要行得正,坐得端,要有良好的形象,要講誠信,守信用。
圈子也是需要用心維護的。不論在哪一個圈子中,凡有活動,能參加的要盡量參加,要讓自己在圈子中露臉,若長期在圈子中潛水、隱形,隻能讓人慢慢淡忘。
在圈子中,越活躍的人,越容易讓人記住,越容易積累人氣。而當你的人氣在圈子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快速變成一種口碑,別人就會自發地關注你的一舉一動。而當他人的關注成為一種習慣時,你就能慢慢地成為圈內的名人了。此時,你舉手投足,都會有一定的分量。
“好漢雙拳難敵四手。”通往夢想的路上,總有風起雲湧,險象環生的時候,與其到時孤軍奮戰,不如平時多搭建自己的圈子,多用心維護自己所處的各種圈子,有機會,要將各種社會資源進行交換、整合、匹配,那樣,在夢想的路上,我們做起事情,就能借力騰飛,輕鬆地飛入雲端,就能事半功倍。
發上等願,向高處立,依計而行
陝西三原城隍廟大殿有明清時期所撰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向高處立,就平處坐、從寬處行!”
任何人要想過上理想中的生活,就要“發上等願”,“向高處立”,就要胸懷遠大抱負、看問題要高瞻遠矚,然後,一步步地奮鬥,直到最後的成功。
1999年,阿裏巴巴剛開始創業,並沒有多少創業資金。
盡管如此,馬雲卻非常有遠見,給自己的團隊樹立的目標也非常遠大,他信心十足地說:“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
那一年,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基本上是處於白熱化狀態,國外的風險投資商瘋狂地投錢,網絡公司也是瘋狂地燒錢。
這一年,阿裏巴巴的處境非常艱難,公司的開支也是精打細算,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來用。
雖然如此,可由於大家有遠大的目標與夢想,所以,就能艱苦奮鬥,為夢想打拚。
最終,馬雲率領他的團隊,一步步走出困境,並創造了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奇跡。
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一詩說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人,要想卓爾不凡,就要樹立遠大的目標,這等於是在自己的生命銀行裏,預開了許多幸福的賬戶。唯有努力把夢想實現的人,才能將這些賬戶中儲滿幸福的基金。
哈佛的人生理念認為:一個人的目標越高遠,那麼他的成就就會越大。遠大的、美好的人生目標,能吸引人努力為實現它而奮鬥不止。
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實現不了的夢,隻有不敢做的夢,要想過上理想中的生活,就先要給自己立一個遠大的夢想與目標,然後,製訂可行的計劃,再用心努力去實現。
在很多年前,哈佛的一個行為問題調查組曾經向100名學生做過關於夢想的抽樣調查,即:“10年以後,你希望自己在哪裏,做什麼工作?”
很多學生都說出了自己的夢想,可隻有10個學生,不僅寫下了夢想,而且還寫下了實現夢想的詳細計劃與步驟,比如,在哪一年,取得什麼樣的成就等。
10年之後,調查人員發現,寫過詳細目標和計劃的那10名學生,所擁有的財產竟占那100名學生總財產的96%。
很多人都有遠大的夢想,也曾經努力為夢想奮鬥,可他們不懂得,夢想與目標、計劃是相輔相成的,目標和計劃是變夢想為現實的金鑰匙。沒有遠大的夢想與目標,所謂的計劃就沒有明確的方向;沒有計劃,沒有行動的方案,再遠大的夢想也隻能是一句空談。
凡成功者,在通往夢想的路上,總是能把要做的事情都納入自己的每周計劃或每天的計劃當中。然後,經常查看自己所做的計劃,從而付諸行動。
艾薩克中學畢業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他有特殊的商業頭腦,比如,個性機敏果敢,敢於創新。但他也有自己的短板,就是缺乏社會閱曆,尤其是缺乏知識。
為了彌補他的不足,父親與他一起製訂了一個“商界精英”的學習計劃。這個計劃分四步進行。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商界精英”學習計劃的第一階段,是攻讀理工科學士。在此期間,艾薩克通過在哈佛大學攻讀機械製造專業,不僅掌握了做商貿所必備的專業知識,還養成了腳踏實地的工作習慣。
“商界精英”學習計劃的第二階段是攻讀經濟學碩士。通過在哈佛大學為期3年經濟學碩士的學習,艾薩克不僅掌握了經濟學的基礎知識,還掌握了與之相關的經濟法以及一些管理知識。
離開哈佛後,“商界精英”學習計劃就進入第三階段。此時,艾薩克沒去直接經商,而是先積累社會經驗。在此期間,他先是做了5年政府的公務員。在這5年的時間裏,艾薩克不僅深諳世故,懂得如何處世,而且廣交朋友,建立起一套關係網絡。
在有了豐富的知識和自己的關係網後,他進入了計劃的第四階段:掌握商情,熟悉業務。艾薩克辭去公務員的工作,應聘到了一家國際性的大公司。他在這家公司待了兩年。在這兩年裏,他既掌握了豐富的商情,又有了商務往來的技巧。之後,他開辦了一家商貿公司,開始了自己的經商生涯。
由於前期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有了自己的關係網,很快,他的公司業務就有了較大的起色。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就要站在什麼樣的起點。不過,凡事厚積薄發,要想實現自己遠大的夢想,就要有條不紊地去努力,就要有詳細的計劃與執行方案,就要一步步地落實,將每一個計劃都執行到位,將每一個環節都落到實處。隻有這樣,夢想的大樹才能枝繁葉茂,常青不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