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天津遭八國聯軍鐵蹄踐踏。範孫挺身而出,盡力維持地方治安,同時想方設法,興辦地方教育機構。翌年9月,以個人財力設義塾一處,並聯合王竹林、林墨青等友人等集資,假燈髀公所設兩齋塾學。為借鑒“教育救國”經驗,又兩次去日本考察。
11月27日,嚴範孫從日本回到天津,以更大的熱情和精力,興辦新式教育。在原設兩齋塾學基礎上有所拓展,更名為“民立第一小學堂”。此為天津創辦正式小學之始。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範孫又籌設民立第二小學堂,並主持創辦官立小學堂三處。為提高小學教師素質,另設立師範講習所和教師研究所。是年秋,範孫舉薦李琴湘、陳棱莊、劉芸生、胡玉孫、鄭菊如、劉寶慈等人入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等科深造。一年後回國於各學堂任教。
範孫還是女子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他創辦嚴氏女塾,先以其女兒、兒媳及四姓近親好友之女為學生。除國文等課程外,還聘請日本女教師教授日文、唱歌、手工、織布。女塾的創辦,開天津風氣之先,被《大公報》稱為“女學振興之起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2、3月間,範孫改嚴氏女塾為嚴氏女子學堂,成為一所正規的私立女子小學。10月,又在女子學堂附近設保姆講習所和蒙養院(幼兒園)。保姆講習所,即幼兒師範,是國內最早培養幼兒師資的園地。以家宅為基地,創辦小學、女學、中學、幼兒師範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校,體現了嚴範孫倡導新教育的膽識與魄力,為中國近代教育史所少見,對天津近代學校的興起,有著重要開創意義。他提倡女子放足,禁止給女孩紮耳朵眼,反對納妾蓄婢,對賭博、吸毒深惡痛絕,帶頭廢除婚喪陋習,為婦女解放事業貢獻尤多。
範孫十分注重師資力量之培養。範孫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天津校士館(民間稱考棚,為科舉製童試之地。筆者注)為天津初級師範學堂,學堂設完全科、本科、簡易科等三科,為天津、河間兩府培養小學堂師資力量。同時,還籌設北洋師範學堂,專門招收直隸、山東、山西、河南以及東北地區學子,為中學堂和初級師範培養師資力量。年底,又選派部分天津教員出洋考察。同年,開始籌設北洋女子師範,次年正式成立。主要為初等和高等小學堂培養女教員。
由於範孫在教育界影響日隆,口碑甚佳,清廷決定予以任用。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他主持直隸學校司,負責全省教育工作。上任幾天,他又去日本再作深入考察,主要考察師範教育和小學教育。6月中旬至下旬,重點考察師範及小學的教育管理和教材建設。同年八月,嚴範孫回到天津。在嚴館和王益孫家館的基礎上,積極籌設成立中等學校,他多次與張伯苓等人討論學校章程。不久即成立私立中學堂,後改名私立敬業中學堂,這就是著名的南開中學前身。當時校址仍在嚴宅,每月經費紋銀200兩,由嚴、王兩家平均負擔。張伯苓任監督(校長)。高等師範班最初有學生6人,教師三四人。第二年春,師範班又增招4人。經兩年學習。高等師範班於1906年畢業,畢業生有陶盂和、時子周、孟琴襄、嚴約敏等10人,這是嚴範孫以個人財力倡辦師範的嚐試,也是天津最早的師範教育。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2月,直隸學校司更名學務處,並由保定移到天津分科辦事。嚴範孫往來於天津、北京、保定等地。為推進全省教育,他首創勸學所,設立於直隸各州縣,作為地方教育行政機構,采用日本地方教育行政及行政管理辦法,訂立章程,管理各地教育。在教材建設上,他最重視教科書的編寫。創辦了《學務報》,並選派合適人員編輯中小學教科書,又編纂《國民必瀆》、《民教相安》兩書,印行10萬冊,以為啟蒙讀物。1906年上半年,直隸各學堂學生已達86652人。其中優級師範學堂1所,初級師範學堂及傳習所89所,女子師範學堂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