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米勒

出生地:法國諾曼底

生卒年:1814——1875年

曆史評價

米勒是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畫家。

米勒出生在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畫室裏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裏人”。老師也看不慣他,常斥責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實在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隻有盧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當他走進盧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這裏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米勒在巴黎貧困潦倒,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有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說:“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的米勒。”這使他傷透了心。從此他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1849年7月的一個晴朗的早晨,他帶著自己的妻子和5個孩子,同夏爾·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輛笨重的日式釋車,駛向離巴黎90公裏的楓丹白露,然後,背著簡單的行囊,步行來到巴比仲村。這個農民的兒子終於又回到了農村,望著那兒的樹木和田野,他高興地喊著:

相關鏈接

《拾穗者》

《拾穗者》可說是米勒最出名的畫作。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在畫麵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

“啊,上帝,這裏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聽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時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現在眼前。於是,以盧梭、狄亞紀要普勒、柯羅和米勒為主要成員的、在歐洲美術史上聲名卓著的“巴比鬆畫派”就這樣形成了。此後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許多法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名畫《播種者》(1850年)、《牧羊女》(1852年)、《拾穗者》(1857年)、《晚鍾》(1859年)、《扶鋤的男子》(1863年)、《喂食》(1872年)、《春》(1873年)等等,都是在這裏完成的。他從不虛構畫麵的情景,每一幅畫都是從耕耘著、放牧、勞動著、生活著的法國農民的真實生活中來的。

如同盧梭、柯羅等風景畫家發現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詩情畫意一般,米勒也發現了平凡的勞動者的詩情畫意。不過,他筆下的農夫並不是天國中的亞當和夏娃,他們是疲憊、窮苦、終日操勞的貧困者,衣衫襤褸,肌膚黝黑,佝僂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便是米勒的美學,這便是米勒要為之嘔心瀝血地讚美歌頌的法蘭西農民的形象。

1875年,61歲的米勒患咯血病逝於巴比鬆。

——傳世佳言——

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

要使他人感動,首先要自己感動。要不然的話,再怎樣巧妙的作品,都絕不會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