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纏足

1900年5月14日,蔡暢誕生在湖南省雙峰縣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山鄉---荷葉鄉光甲堂。出生後取名為蔡鹹熙,但哥哥姐姐們都親切地叫她“毛妹子”。

幼時的毛妹子十分天真可愛,雖因生活貧困長得瘦小,但卻顯得機靈精幹,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嘴角上總是掛著微笑。母親格外疼愛這個在貧困中出生的毛妹子,哥哥姐姐們也都真心實意地愛護她,特別是與毛妹子挨肩的三哥蔡和森,隻比她大6歲,相近的思想感情使小兄妹倆成為密友。毛妹子最喜歡和她的“和哥”在一起,因為她知道和哥的“辦法最多”,膽子大,哪裏都敢去,還不迷路。毛妹子像“小尾巴”一樣跟著蔡和森放牛、割草、做遊戲??凡是“和哥”能做的,她都想做;凡是“和哥”不做的,她也不做。

當毛妹子到了六七歲時,按照鄉裏風俗,女孩子到了纏腳的年齡。蔡暢的兩個姐姐都是纏過腳的,母親也準備給毛妹子纏腳。毛妹子開始大概是出於好奇心,便痛痛快快地接受了這種“肉刑”。裹完腳後,毛妹子一站起來,就覺得身子不由自主,腳也硌得痛。當她再邁開腳步著地走路的時候,雙腳鑽心般疼痛,不由得使她馬上尖叫起來:“疼死我了,疼死我了!”她一邊喊著,一邊忍著疼痛,搖搖擺擺地向屋門撲去,手剛夠著門,便跌坐在門檻上。她心裏十分懊喪地想:“這往後我可怎麼走路呢?”母親在一旁十分同情地勸她說:“毛妹子,剛裹起腳走路都是這樣疼,慢慢習慣就好了??”“什麼時候才能習慣呢?”她用心思索著。她看到母親和姐姐現在走路還是那種不自由的樣子,再聯想到自己裹著這條爛腳布,就再也不能跟隨“和哥”到處去奔跑玩耍了,越想心裏越不是滋味,毛妹子開始反悔了。

“娘!包腳我受不了,我不包腳了!……”一向都很聽話的毛妹子踢蹬著雙腳又哭又鬧,非要母親給她拆掉纏腳布不可。她還理直氣壯地說:“和哥不包小腳,為啥子要讓我包小腳?”其實蔡母深知纏足的痛苦,她本來給毛妹子裹腳並非堅決,隻不過是受風俗的製約而已,於是她對毛妹子說:“你不要同和哥比,和哥是伢子,你是妹子,伢子不包腳,長大要外出去做工,妹子不包腳嫁不了好人家。”毛妹子哭鬧著說:“那我就不嫁人家!反正我是不包腳。”

蔡母見她這一頓折騰,拗不過她,就索性給她拆掉了裹腳布由她去了。毛妹子掛著淚水的小臉蛋又露出了喜悅。毛妹子無意之中,竟然通過自己的反抗保住了一雙天足。從此,在她幼小的心靈中形成了一種信念:

無論做什麼事情,隻要自己堅持,就一定能成功。

樂於助人

群鶯亂飛、雜花生樹的暮春三月,荷葉鄉的土地上,春耕春種正忙。有一天,毛妹子的父親蔡蓉峰在堂屋裏高聲喊著:“和子,快去把咱家地裏的豆子點上!”

蔡和森一邊答應著,一邊就去準備東西。毛妹子聽到了父親的喊聲,自然也要跟著去。

兄妹倆頭戴鬥笠,肩扛鋤頭,胳膊挎著裝豆種的竹籃,一前一後,高高興興地來到了自家的田裏。哥哥手拿鋤頭在前麵刨坑,妹妹挎著裝豆的籃在後邊往坑裏撒豆種、培土,他們配合得那樣默契,幹得十分起勁。

突然,毛妹子放下了豆籃,走上前拉住哥哥的胳膊,用手指著不遠處的那塊田說:“和哥,你看??”

順著毛妹子手指的方向看過去,隻見曾老爹一個人傴僂著腰也在那裏點豆。他老人家一會兒刨坑,一會兒又放下鋤頭去撒種、培土,累得呼哧帶喘,滿頭大汗。

“和哥,咱們幫幫曾老爹吧!”

毛妹子向哥哥提議。

蔡和森立即表示同意:“好!我們先去幫曾老爹。”

兄妹倆拿起鋤頭,挎著自家的豆種籃子快步走過去幫助曾老爹種豆。看到小兄妹倆的舉動,曾老爹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隻覺得心頭發熱。

曾老爹想到蔡家的地還沒點完,又怎能讓小兄妹先幫自己呢?於是上前勸阻小兄妹說:“孩子,使不得,使不得呀!你們家的地還沒點完呢!”

“曾老爹,您太累了,我們先幫您點完,再點我們的。”

曾老爹感動得連聲說:“真是太謝謝,太謝謝你們了!”

三個人齊心協力足足忙活了半天,種完了曾老爹的那塊豆子地。下午,小兄妹倆才種完自家的田。直到天黑,小兄妹倆才趕回了家。

晚上,父親發現豆種少了許多,立即追問蔡和森說:“和子,豆種怎麼少了這麼多?”還沒等蔡和森回答,毛妹子便得意洋洋地搶先說:“我們幫了曾老爹呀!”一聽這話,氣得蔡蓉峰火冒三丈,他跺著腳大聲罵道:“你們這些吃裏爬外的東西!”看父親真的生了氣,機靈的毛妹子趕快跑到母親身邊。

母親很平靜地對父親說:“你吼什麼,和子同毛妹子做得對,幫助人家是好事嘛!”

得到母親的讚揚,毛妹子更感到自己理直氣壯,她趕忙接上母親的話茬兒說:“就是嘛,幫助人做事還有什麼錯!”

蔡和森聽母親說他們做得對,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在這個家庭就是這樣,母親葛蘭英在孩子們心目中的威信是至高無上的,無論做什麼事,隻要母親讚同,就是父親再反對,孩子們還是要堅持做的。此後,毛妹子經常與和哥一起幫助別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幫別人割草、放牛、插秧、割禾等,人們都誇獎蔡和森和毛妹子是不怕苦、不怕累、愛幫人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