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酋長看到的第二隻、其他人看到的第一隻北極熊,吃飽喝足,還在悠閑地踱著步。我基本已經放棄拍攝,站在那麼高的船上,拍攝那麼遠的北極熊,那是長焦鏡頭的事情,基本上已經與我的佳能5DIII套機沒有關係了。法國TV5電視台的記者的鏡頭又搖過來,我已經可以非常默契地做出凝視遠方的姿態了。Vincent問:“看到北極熊有什麼感覺嗎?”“感覺?我的感覺是,在這麼大的一片地方,我們找了這麼多天,終於看到了這麼一隻熊,慢慢地踱著步子。我覺得它好孤獨。”我也變得“擬熊”起來。
船開始緩緩拉回,靜靜離開。大家還是依依不舍,這是很多人一生中見到的第一隻北極熊。北極之王,我們要走了。
北極熊(Ursusmaritimus)
北極熊是當之無愧的北極的象征,看似貧瘠的北極生態係統,養活了世界上最大的陸地肉食動物——成年雄性北極熊可重達680千克,雌性的體型大約是雄性的一半。
北極地區有此巨獸,得益於北極圈周圍的大陸,北極熊正是從那裏進入北極圈並成功定居下來的棕熊。如今北極熊仍然可以和北美的棕熊交配並生出有生育能力的後代。甚至在一萬年前,它們還有一些棕熊的形貌。
北極熊外層的體毛其實是透明的,是光的反射讓它們看起來呈白色。這些毛隔熱,且利於偽裝——據說紅外相機幾乎看不見冰雪上的北極熊。它們魁梧的身材也是適應環境的結果:寒冷地區的動物似乎都比炎熱地區的同類體型大,這樣單位體積的身體表麵積會更小,便於保持體溫。
北極熊體內還積累了一層厚厚的脂肪,寒冷時能保暖,遊泳時能提供浮力,餓肚子時能提供能量。
即使如此適應寒冷,北極熊也並非活動在北極點附近的海冰上,而是在遊蕩在島嶼、大陸架與北冰洋交界的地方,這裏海冰大多是1米左右厚度的“當年冰”(與此相對的是北極點附近的“多年冰”)。因為北極熊的主食——環斑海豹和髯海豹不會跑到終年封凍的地方去。
海豹有時需要從冰窟窿中冒頭出來透氣,北極熊會循味而至,坐等海豹出現,然後將其抓住。每年8月到9月,當年冰融化,捕食不到海豹,北極熊通常就依靠體內已經積蓄的脂肪挨餓度過。
然而,隨著全球變暖,北冰洋無冰的區域越來越大,每年無冰的時間越來越長,北極熊隻好在島嶼之間長距離遊泳覓食,或撤退到更北的地方——前者消耗大量體力,後者找不到足夠的食物。許多母熊和小熊因此不能積累足夠的體脂肪,生存堪憂。
目前已知的19個北極熊種群中,8個在衰減,3個能維持現狀,1個尚在增長,其餘種群數據不詳。不過,我們此行中,是一定還可以見到北極熊的,我們是幸運的。
北極熊作為北極地區食物鏈的頂級物種,其生存狀況也影響著北極的很多其他生物,它是維持北極生物多樣性的關鍵。
采回千年寒冰
親眼見到北極熊,我們的北極之行,就接近完美了。但是,精彩還沒有結束,因為我們還要坐上衝鋒舟,遊覽斯多利奇基島(StolishkiIsland)。
因為母船太大,無法接近冰川和靠近淺灘登陸,所以船上配有一定數量的衝鋒舟。衝鋒舟是一圈厚橡皮做的小船,橡皮分成若幹段,裏麵充著氣。衝鋒舟尾部架設的馬達提供動力,同時把握方向。探險隊工作人員負責駕駛小舟,載著10名左右探險隊員,在海麵上巡遊,或者登島。
去南極的時候,我們幾乎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坐一次衝鋒舟。所以來北極這次,我一直很期待,因為登上衝鋒舟,才能近距離親近極地自然。
今天不登島,而是圍著小島,近距離觀賞冰山、島嶼、北極熊、海象。
這次來到北極點,完成了“愛心24小時”公益明信片、“對千年之後人類說的話”,我的最後一個任務,是從冰川上帶回一些“千年寒冰”,回到上海,製作成“千年寒冰項鏈”,尋找讚助,贈送給對“泉公益”做出貢獻的誌願者。
今天公益最被人詬病的問題,就是不透明,我捐的錢不知道是不是最終用到了受益人的身上。隨著越來越多的醜聞曝光,越來越多的人不敢隨便捐錢。2007年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有沒有辦法把錢直接捐給項目而不是組織。把錢捐給組織,對它沒有監管,就是給了它無盡的權力,它可以花掉這筆錢卻不告知你,這是問題的根源。
那麼,有什麼辦法把錢直接捐給項目而不通過組織呢?有沒有這樣一個網站,可以把這些項目全都放上來,然後接受每一個普通人的捐款?我們能不能試著把這件事情反過來做,先有項目,再有錢呢?這樣每一個項目都必須非常公正透明地放在網上,接受每一個普通網民的選擇,聚少成多,沒有資金池,從根本上解決透明的問題。
假設今天有兩個項目。一個項目是,某山區的一個小學的女同學都不去上學,後來有人作了一些調查,原來女同學不去上學的原因是這個小學沒有女廁所,建一個女廁所需要3000塊。另外一個項目是,一個考上北大的貧困學生,考上了,錄取通知書也拿到了,但是交不起學費,他可以入學之後再去打工,但是第一年的學費怎麼辦?供養一個大學生讀一年的書需要5000塊。兩個項目都放在網上,各位,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把錢捐給哪個項目?
假如我有5塊錢(你不一定要捐50萬),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捐4塊錢給那個山區的小學,捐1塊錢給那個大學生。當然你可能會把5塊錢都捐給那個大學生,這是你的選擇,我的選擇是捐4塊錢給那個山區小學。這樣這個小學的項目就會有我4塊錢的捐款,這樣夠不夠呢?還不夠。所有人都可以是捐贈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判斷。也許一些人跟我有一樣的看法,假設你捐了7塊錢,另一個人捐了8塊錢,還有人捐了20塊錢給這個小學的項目。IT男腦海中可以出現一個滾動條,滾啊、滾啊,很快3000塊錢就捐到了。
有的時候我們去幫助一個人很重要,因為中國有太多的人需要被幫助,但是我覺得更多時候,我們讓更多的人願意去幫助別人更重要。3000萬人需要被幫助,有13億人願意去幫助,我寧願去和13億人溝通,讓他有幫助別人的願望。所以一個人捐2塊錢,1500個人共捐3000塊錢,還是一個人捐3000塊錢,我會選擇前一種情況。當這滾動條滾滿的時候,可能有幾百個人為這個項目捐款,而每個人隻捐了幾塊錢。
平常我們把錢捐到一個捐款箱,事情就已經結束了,因為你不知道後麵發生了什麼。但是在這個平台上,這3000塊捐滿之後,其實才剛剛開始,因為這個公益組織拿到了錢之後,必須嚴格地按照當時募款的目標和計劃執行項目,需要定期更新項目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