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司馬昭之死(2 / 2)

“不過,我倒是有一個想法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

如今的劉諶,是軍中乃至整個蜀漢威望最高的人,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膽識,力挽狂瀾,把蜀漢政權從鬼門關裏搶了回來。

他既然提出建議,大家都覺得必然有獨特的見解,自然都會認真對待。

“請大將軍王明示!”

“鍾會專權恣肆,擁兵自重,早就有反心。司馬昭故意安排鄧艾、鍾會兩人分兵伐蜀,目的就是讓他們相互製衡。”

眾人也是連連點頭,表示讚同我的觀點。

“現在鄧艾失敗,我們可以利用鍾會的反心來做文章。”

眾人聽著都一頭霧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沒想出個什麼意思。

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我接著分析。

“盡管現在我們出擊,打退了鍾會,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我國的危機仍舊處於危機的形勢!”

是啊,其實我們都被幾場大勝衝昏了頭腦,失去了對現實的形勢認知。

三國裏麵,蜀漢一直都是處於最弱小的國家。

連年的用兵,黃皓亂政,譙周誤國,使得國力遠不如兩國的一半實力。

因此司馬昭在奪權、弑君之後,選擇力排眾議,開啟伐蜀大戰,其目的必然是要為自己塑造巨大的功績,掩蓋政治汙點,累積超人的聲望,最後一步登頂。

眾文武也開始想到了這一點,紛紛收斂得意之色,開始冷靜思考起來。

“大將軍王必然有好的辦法扭轉乾坤,請快點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吧!”

宗預長年從政從軍,以他敏銳的感覺,已經想到,或許劉諶有能扭轉乾坤的辦法,於是他直接就發問。

“按兵不動,出使求和!”

短短八個字一出,一片嘩然。

這想法也太超前了吧!

前者岌岌可危,反而奮力抗爭!

現在優勢在我,又要出使求和?

這玩得是哪一出?

“大將軍王,我等有異議!”

這時,一員大將跳了出來,大聲反對!

眾人一看,這跳出來的大將不是別人,正是蜀漢重臣右車騎將軍、並州刺史、中鄉侯廖化。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這句話的真相是,蜀漢後期軍中的重要的將領,除了廖化之外,無人能有擔當大將的才能。

蜀軍中三巨頭,除了薑維,宗預之外,他就是其中之一。

此刻,他出來說話,也代表著大部分人的想法。

“大將軍王,現在優勢在我,我們應該抓住戰機一舉擊敗魏軍,收複漢中失地。”

廖化聲如洪鍾,響徹大廳。

“隻有把敵人趕出家門,危機才能解除,休生養息,發展實力。”

“大將軍王膽識過人,為什麼對麵鍾會,突然間就變得羸弱起來!”

廖化一說完,一側的趙統、句扶、張翼也紛紛出列進言,不同意求和。

他們言語之意,不在乎覺得,劉諶缺乏作戰經驗,遇到真正的大軍就膽怯。

其他宗預、霍弋、柳隱和文官都默不出聲。

他們相信劉諶,知道絕不會因為膽怯而求和,但又不明白為何要求和,其中有什麼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