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四次,僅得武都、陰平二郡,誌向未申,年過半百,時間緊迫,若不奮發圖強,怎能實現英雄之誌,不負劉備所托呢!
第四次北伐六月退兵,第二、三年即建興十、十一年在漢中黃沙屯田積糧,製作木牛流馬,展開訓練。建興十一年,令眾軍把生產的儲備糧前送到斜穀口,修建斜穀邸閣(糧倉)。該處距關中極近,可減輕戰時運輸。
正當諸葛亮加緊準備時,魏軍也進行著準備。魏明帝用司馬孚為度支尚書,主持國家和軍隊財政後勤,配合其兄司馬懿對蜀作戰。司馬懿軍師杜襲、督軍薛悌預料,諸葛亮明年一定來犯,隴右無糧,應預先運糧。司馬懿以為,諸葛亮再進犯,不會攻城,當謀求野戰,地點必定在隴東,不在隴右。諸葛亮每以糧少為憾,回去一定積穀,沒有三熟不能動兵。於是司馬孚加強關中隴右農業、手工業,把冀州5000農夫遷到上屯田,修繕關中成國渠,在京兆、天水、南安三郡興辦冶鐵業,打造軍器。由此關中軍用比較充足,所需物資預有準備。
蜀國下次北伐尚未出兵,作戰形式和出兵時間對方已大體料中,說明幾年交鋒下來,雙方熟悉了對方,難以出敵不意,形勢發展到我有備敵亦有備,進入雙方軍事的全麵較量。
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商請吳主孫權東西並舉。二月,傾全力第五次伐魏。他率十萬大軍,沿褒斜路,在春寒料峭中進入關中西部即隴東地區。這一地區,介於隴右、長安之間,有與秦嶺平行的渭水東西流貫。
蜀軍出斜穀後,位於渭水之南。魏將企圖在渭北待機,司馬懿以百姓積聚都在渭南,是必爭之地,下令在南原背水築壘,企圖與蜀軍在渭南角逐。蜀軍麵臨東西兩個攻擊方向:向西可抵隴山腳下,控扼隴右;向東可威脅長安,擊敵要害。司馬懿深以長安方向為憂,對眾將說:
“諸葛亮如果是勇敢的人,該出武功,沿秦嶺向東攻擊;如果西上五丈原,那眾軍就沒事了。”
諸葛亮果然西上斜穀口五丈原。他在這十萬人馬上寄托了全部希望,使用時十分謹慎,不願冒風險出奇兵向東攻擊,而企圖以渭南五丈原為基地向西發展,穩紮穩打。
五丈原高出渭水40丈,是一片黃土高原,天空邈遠,空氣清爽。蜀軍主力和指揮部登上五丈原安頓下來。司馬懿見狀,一顆懸著的心才算落地。
諸葛亮以五丈原為基地,企圖奪取北原,南北相連,斷絕隴道,控扼隴右。雍州刺史郭淮料到諸葛亮一定爭奪北原,建議分兵據守該地,眾人不以為然,但獲得司馬懿批準。郭淮軍剛到北原,來不及築成塹壘,蜀軍大部隊已經攻來,郭淮立即迎擊。
司馬懿令將軍周當屯守北原之陽遂,引誘蜀軍。陽遂幾天無動靜,諸葛亮大部隊反而西行。眾將認為必是去攻擊西圍,郭淮卻道是聲西擊東,司馬懿也認為意在麻痹陽遂魏軍,說道:
“諸葛亮企圖爭奪北原,兵卻不向陽遂,他的意圖泄露了。”
於是令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速向陽遂。當夜蜀軍大部隊進攻陽遂,與魏軍相遇於積石。雙方臨北原戰鬥,諸葛亮不能前進,回兵五丈原。
魏延認為諸葛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要求司馬懿持重,靜等蜀軍變化。四月,魏明帝向司馬懿下達如下命令:
“隻堅壁拒守以挫蜀軍之鋒,迫使對方進則不得誌,退則無從作戰,久停則糧盡,就地籌糧毫無所獲,則必退兵。退兵我即追擊,這是以逸待勞,求取全勝的方針。”
這標誌著魏國防禦北伐的方針日益成熟。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國企圖致敵深入而破之,打殲滅戰,中途還大舉反攻,都不奏效,對方越戰越強。最後,才找到當前的“全勝”方針,利用蜀軍糧食短缺的弱點,打持久戰,拖延時間,消耗敵糧,迫敵退兵。
麵對魏國方針改變,諸葛亮改以持久對持久,尋找戰機殲敵。在魏境持久,必須徹底解決軍糧保障。過去漢中屯田、斜穀修築邸閣的靠前生產和儲備的措施不夠用了,眼下在尋找更好辦法,終於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