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英帝國主義加緊掠奪印度,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再度高漲。1930年1月26日,國大黨執行委員會通過了一個決議,說“印度必須和英國斷絕關係,獲得完全的獨立。”1930年初,甘地向英國總督提出建議,要求殖民政府減低地租,取消鹽稅,撤銷暗探局,釋放政治犯。然而總督對甘地的建議置之不理,為了表示抗議,甘地於同年3月12日進行了一次“食鹽進軍”。同年5月,英國殖民當局下令取締“不合作運動”,宣布國大黨為非法,把甘地等逮捕入獄。1931年,甘地被釋放。同年3月英國總督歐文和甘地在德裏簽署了協定,國大黨宣布停止“不合作運動”,殖民政府則保證停止鎮壓,釋放全部政治犯,國大黨被重新宣布為合法。第二次公民不服從運動因德裏協定的簽訂處於低潮。1932年至1934年間,甘地為了反對賤民單獨選舉和支持哈裏真事業而兩次絕食。
1934年10月,甘地宣布退出國大黨後,更加集中精力從事廢除不可接觸製和促進印度教徒同穆斯林的團結。
1941年12月,甘地正式發表了他的建設性綱領。1942年發動了要求英國從印度撤退的運動。
精神領袖,政治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甘地曾被兩次恢複執掌國大黨領導權。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宣戰,並宣布印度為交戰國,引起印度輿論的強烈不滿,並遭到普遍反對。國大黨曾警告說,它不會為別人的利益而戰。然而甘地表示,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他不可能支持戰爭;但出於純人道主義的考慮,他同情英國和法國。這也是甘地在這一時期的基本態度。總之,甘地堅持非暴力,這與國大黨領導機構急於想和英國妥協有條件支持戰爭的政策相抵觸。於是,國大黨為了政治鬥爭的需要,與它的領袖決裂——免掉甘地職務。然而英國方麵卻無視國大黨建議合作所要求的基本條件,這打破了國大黨領導機構的幻想,失望之餘,它便又轉向甘地,請他重掌國大黨的領導權。
1941年秋,形勢的發展使本來就未消除的甘地與國大黨領導機構的分歧重新突出並逐漸激化。一方麵,以往被捕的國大黨人在釋放後在黨內逐步形成一股勢力,強烈要求改變甘地的計劃,放棄不合作運動,重掌各省的行政權;另一方麵,英國預料到日本即將參戰,為拉攏國大黨而釋放了參加運動的所有國大黨人。但是甘地寸步不讓,認為“放棄不合作運動是愚蠢的”。亞洲戰局的巨變,英國又一次令國大黨失望,英方的所謂“克裏浦斯方案”不僅沒有新的內容,而且其中包括了一些國大黨極不讚同的條款。英國與國大黨之間的裂隙和矛盾卻緩和了國大黨領導機構與甘地的政見分歧。他們再次轉向甘地,請他領導國大黨運動。
1942年8月,甘地和其他國大黨領導人一起成了英國殖民的階下囚,二戰前期的國大黨運動從此暫告結束。
國大黨與甘地分分合合的關係表明了甘地在國大黨中的獨特地他既是國大黨的精神領袖,又是國大黨的政治工具。
殉身事業,英魂永存由於甘地反對教派衝突,主張同巴基斯坦改善關係,引起印度教的狂熱分子對他的仇恨。
1948年1月13日至18日,甘地最後一次絕食也是一生中第18次絕食。18日,德裏的印度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三派領袖聯合宣言,保證做到甘地絕食時提出的要求,各派間和睦相處,甘地才停止絕食。1月29日晚上,他親筆起草了自己的遺囑——國大黨的新黨章。30日下午5點10分,甘地從居室旁門向祈禱場的草坪走去,途中有一印度教徒戈德斯向甘地連發三槍,甘地中槍倒在草地上。
甘地是印度傑出的民族主義領袖,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把印度各階層人民彙集到反英鬥爭的洪流中,培育了整整一代人獻身獨立事業的民族精神,對印度最終取得獨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為了祖國的獨立和自由,數十年不息奮鬥,置生死於度外,這種崇高的精神是可敬可佩的。印度的獨立是與甘地這一光輝的名字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