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勝利時刻(7)(1 / 3)

7月26日,杜魯門、斯大林和丘吉爾終於在打敗日本和戰後處理日本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最終簽署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由於蘇聯當時還沒有向日本正式宣戰,所以對外公布時沒有將蘇聯列入其中(後來蘇聯出兵東北之後,也在該公告上簽字)。在征求中國政府的同意後,《波茨坦公告》以美國、英國、中國的名義正式對外發布。《波茨坦公告》全文共13條,其主要內容是:同盟國必須占領指定的日本領土;實施《開羅宣言》諸條件,日本的主權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被指定的小島;解除日本軍隊全部武裝,嚴懲戰犯,禁止軍火工業存在;在實現上述目標並根據日本人民意誌成立和平政府之後,聯合國占領軍立即撤出日本等。公告在最後還向日本政府發出了通告,要求其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將迅速被完全毀滅”。《波茨坦公告》實際上是一份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敦促日本投降的最後通牒,為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奠定了基礎。

日本軍國政府獲知《波茨坦公告》的內容之後,立即在27日召開了緊急內閣會議進行討論。內閣會議結束之後,日本政府決定在沒有弄清楚蘇聯的態度之前暫時不對該公告進行評論,隻是允許國內各大報紙刊登《波茨坦公告》,但必須刪除其中可能會“挫傷國民戰鬥意誌”的詞句,並盡量使用小字體進行印刷以降低其影響。7月28日早晨,日本各主要報紙都登載了《波茨坦公告》的摘要,立即在日本國內掀起了一股停戰以求和平的熱潮。在軍方的壓力下,時任日本首相的鈴木貫太郎在當天下午例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對公告發表了講話,聲稱:“我認為那份公告不過是《開羅宣言》的翻版,政府認為並無任何重要價值。隻有對它不予理會,我們隻能為戰爭堅持到底而向前邁進。”日本政府發出對《波茨坦公告》“不予理會聲明”之後,美國開始積極籌備對日本本土的原子彈攻擊作戰。

曲終人散

波茨坦會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由於英國首相丘吉爾需要在7月25日回國等待英國議會選舉最終結果的揭曉,會議因此而休會兩天。7月28日,艾德禮領導的政黨在議會選舉中戰勝了保守黨,從而接替丘吉爾成為了英國新一屆首相。隨後,艾德禮返回柏林,繼續代表英國參加波茨坦會議。8月2日,斯大林、艾德禮和杜魯門分別代表本國政府簽署了《蘇、英、美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和《柏林(波茨坦)會議公報》這兩份文件,統稱“波茨坦協定”,其主要內容包括:盟國管製德國的政治及經濟原則,包括徹底解除德國武裝,鏟除一切軍火工業,根除軍國主義與納粹主義,解散一切納粹組織,在民主基礎上重建德國政治生活,逮捕和審訊戰爭罪犯;蘇聯將以遷移德境蘇占區資產、拆遷西方占領區工業設備的25%(其中10%無償)以及德國在國外的資產取得賠款,英、美等國將從西部占領區及德國在國外資產取得賠款;德國的軍艦和商船由蘇、美、英均分等。

雖然在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與蘇聯在許多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但依舊不能掩飾三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已經出現了重大裂痕的事實。與自己的前任——羅斯福不同的是,杜魯門傾向於對蘇聯采取強硬政策以遏製其發展,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美蘇兩國就進入了冷戰時期,走上了一條近50年的全麵對抗之路。

恐怖的蘑菇雲

1945年7月27日,日本政府在《波茨坦公告》發布後的第二天做出了“不予理會聲明”,決意與盟軍對抗到底。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對日實施原子彈打擊,因為“唯一能說服天皇及其軍事顧問們的辦法就是證明我們有能力摧毀他們的帝國”。

原子核惡魔

原子彈是一種利用原子核裂變瞬間釋放巨大能量產生爆炸的炸彈,主要由重子核裝料(鈾-235或同位素鈈-239)、引爆裝置、中子源、反射層、外殼等組成,利用中子轟擊可裂變物質引起極迅速的核裂變鏈式反應。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燃燒時釋放的能量來自碳、氫、氧的化合反應。一般化學炸藥如TNT炸藥爆炸時釋放的能量來自於化合物的分解反應,在這個過程中,碳、氫、氧、氮等原子核都沒有變化,隻是各個原子之間的組合狀態有了變化。而原子彈在爆炸過程中,其參與反應的原子核都轉變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