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無師自通的全能天才,玩轉了整個社交網絡。同時,他又是個童心未泯的固執男孩,在很多方麵都堅持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決不妥協。
有社交障礙的天才
根據《紐約客》的描述,紮克伯格聰明、自負、沉默、沒什麼朋友,但有很強的控製欲。這個舉世矚目的天才式人物最明顯的短板就是社交。
日常生活裏,紮克伯格是個沒有太多情緒、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就連說話風格也獨樹一幟。當他專注於某一個話題時,他說話就像開機關槍一樣,吐字又快又密。達斯汀·莫斯科維茨和克裏斯·休斯等大學室友形容他說話“就像電腦運行程序一樣,毫無感情地急速傳送信息”。然而當他覺得這個話題已經結束或他的觀點已經表達明確後,他就會突然陷入沉默。如果他覺得討論的話題不甚吸引人,或是你的觀點不夠尖銳,不夠有說服力,他就會習慣性地抿嘴,把視線投向遠方某個不確定的點,任由自己的思緒四處遊蕩或是敷衍地說著“是,是”。甚至有時候由於走神太厲害,他會忘了回答別人問了半天的問題。
2010年,紮克伯格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美國著名肖像攝影師馬丁·蘇勒受邀為《時代》周刊拍攝照片。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馬丁·蘇勒多次在辦公室、攝影棚和紮克伯格經常光顧的小酒吧裏為他拍攝照片。
馬丁·蘇勒第一次見到紮克伯格是在Facebook總部的後花園裏。一見麵,紮克伯格就主動上前與馬丁·蘇勒握手,並問道:“你用Facebook嗎?感覺怎麼樣?”
“我不用。我上大學的兒子幫我注冊了一個賬號,方便我倆交流。但我發現,比起在網上跟他聊天,我倒是更習慣打電話或是發郵件。”馬丁·蘇勒接著又反問道,“那你呢?你用Facebook嗎?”
“當然。”紮克伯格輕而快速地吐出這兩個字,接著抿起了嘴。隨後,兩人就陷入了沉默。
“那一次他的表情一直很凝重,眼睛也沒有神采,好像跟誰賭氣似的。”馬丁·蘇勒後來回憶說。自然,那一次他沒有拍出滿意的照片。
第二次拍攝,馬丁·蘇勒將拍攝地點選在了舊金山《時代》周刊租用的一個攝影棚裏。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為了活躍氣氛馬丁·蘇勒還特意帶上了他那隻迷你唱片機。
紮克伯格剛剛進入攝影棚時,唱片機裏放的是珍珠醬樂隊的歌,經典的朋克搖滾樂在小小的攝影棚裏回蕩。但紮克伯格完全不為所動,他站在鏡子麵前自顧自地梳理著滿頭棕色的卷發,讓它們顯得蓬鬆一些,不至於太貼頭皮。
接著馬丁·蘇勒又換上了流行搖滾樂隊鳳凰樂隊的唱片,但紮克伯格仍舊一言不發地站在攝影棚白色的背景板前,機械地擺著pose。在拍攝的短短兩三秒時間裏,紮克伯格緊繃著的臉會突然變換表情,下巴微微揚起,嘴角上揚,幾顆門牙,露出敷衍地笑著。
馬丁·蘇勒沒有辦法,隻好使出他的第二個絕招——聊天。兩人的對話就在一問一答中展開,無論馬丁·蘇勒問到什麼,紮克伯格都會快速而簡短地回答,接著又冷場了,他又抿起嘴,不再說話。
馬丁·蘇勒心想這次恐怕又不能完工了,但他還是問了兩個有關家庭的問題。
“你的家人住在哪裏?”
“紐約州。”
“是在紐約市嗎?”
“不是,是周邊。”
瞬間,紮克伯格一直僵硬的表情融化了。馬丁·蘇勒手中的相機快門一閃,捕捉到了他想要的表情:微卷的棕色頭發貼在額頭上,鼻梁高挺,綠色的雙眼睜得很大,零星的雀斑俏皮地散布在這張年輕的臉上。後來,這張照片成了2010年12月27日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麵。這是紮克伯格最自然、最真實的表情。
如今28歲的紮克伯格雖然已經成為全球最年輕的自行創業的億萬富翁,但私底下他仍然是個極為羞澀低調的大男孩。他不喜歡而且很少與媒體打交道,盡管應酬越來越多,但他仍然不喜歡那種正式的社交場合。
同樣是2010年的一天,紮克伯格應邀去矽穀的電腦曆史博物館參加活動並發表演講。在後台準備的時候,一個工作人員見紮克伯格坐在休息區的一個角落裏,手裏捧著一瓶水正在出神,就上前問他:“你很少參加這種活動吧?”他甚至連頭都沒抬一下,隻簡單地回答了一個“不”字,隨後喝了一口水,再次抿緊了嘴,把視線投向了遠處。
早些時候,紮克伯格還拒絕過一次大型的商務活動,而理由僅僅是因為活動的舉辦時間定在上午九點,而他沒有辦法那麼早起床,而且他也不喜歡把已經穿習慣了的寬鬆T恤和牛仔褲換成筆挺的西裝和領帶。
紮克伯格這個沉默寡言、低調內斂的“社交障礙者”卻在互聯網上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的社交帝國,對於他而言,Facebook不僅僅是一個凝結著他智慧的天才式發明,更是一種對自我匱乏的補償。正因為他在社交方麵存在著“短板”,他才能如此敏感地察覺到後工業時代人與人之間日益疏離的情感關係,從而通過Facebook這個平台為人們建立起一個更加便捷而人性化的社交場所。
喜愛挑戰,高度自律
同齡人還在院子裏玩跳山羊的時候,紮克伯格就已經自己動手編起了電腦遊戲程序;同學都還在大學的象牙塔裏汲取知識的時候,他已經從哈佛輟學,開始自己創業;而如今,昔日的同窗才剛剛走出校園,他就早已經成為了擁有8億5千萬用戶的社交網站的年輕的CEO。對於紮克伯格來說,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對自己不斷發起新的挑戰。
生活中的紮克伯格就是個非常熱愛挑戰的人。他總是樂於展現他的領袖特質,而且隨時隨地充滿了競爭意識。
一天午休時,紮克伯格和幾個員工在休息室裏喝咖啡。這時掛在牆上的寬屏電視裏正在播放一個娛樂節目,幾個年輕小夥子正在比賽做俯臥撐,做得最快的一個在贏得比賽後對主持人說他之所以做得這麼快,是因為他一直堅持每天睡前做兩百個俯臥撐。
“哇哦,每天兩百個,真酷!那可得花不少力氣!”其中一個管理網絡運營的工程師欷歔道。
“兩百個算什麼?我一個星期能做完5000個。”一邊的紮克伯格說,看著所有人難以置信的表情,他又補充道:“不信就打賭好了。我贏了你們每人給我100美元,我輸了給你們每人100美元。”
接下來的幾天裏,紮克伯格為了贏得賭局,每天都會安排近30次休息時間,專門用來做俯臥撐,雷打不動。
其中有一次,公司正準備開會,參加會議的人員裏還包括其他公司的來訪者。紮克伯格走進會議室,抬頭看了眼會議室牆壁上的掛鍾,突然說:“嘿,稍等,我先做15個俯臥撐。”說著,他就在投影儀前邊的一小塊空地上做起了俯臥撐。一個星期之後,紮克伯格順利完成了5000個俯臥撐,贏得了幾百美元。
紮克伯格除了喜歡自我挑戰外,還樂於挑戰別人,他經常給身邊的人布置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工作任務,以便他們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
Facebook成立的最初幾年,Facebook的功能遠遠沒有現在這麼齊全,隻能上傳照片和在好友主頁麵留言。一天,一個念頭在紮克伯格腦海裏閃過:如果給Facebook加上一個小小的聊天功能會怎樣?紮克伯格立即從負責網絡運營和開發的工程師裏選出了6個人來。
“我相信這個功能的開發會給所有用戶耳目一新的感覺。Facebook是一個全新的社交平台,聊天功能怎麼能忽視呢?”紮克伯格語速飛快地給這幾名工程師講解著自己的構思,“這個功能的設置本身不難,關鍵是如何跟Facebook一貫的風格相結合。你們說,幾天能完成呢?”
幾名工程師都沒有把握,相互看了看,沒有接話。
“三天吧。三天以後拿出試用版。”紮克伯格快而清晰地說。
當紮克伯格和幾名工程師度過沒日沒夜的三天後,Facebook聊天功能的試用版誕生了。
其中一名工程師回憶道:“當時覺得三天不可能,但事實證明我們確實做到了。他(紮克伯格)對我們的要求盡管有時候可能會超出我們認為的合理水平,我們或許也不能完全達到他的標準,但我們常會出乎自己的意料,完成比自己想象的更多的工作。”也許對於紮克伯格而言,培養出一個富有挑戰精神的團隊,也是對他自己的一個挑戰。
在紮克伯格Facebook的個人主頁上,他以“極簡主義、禁欲主義、率真、革命性、信息流、保守、動手製作、心無雜念”等詞來形容自己。他毫不掩飾地表明自己從來不參加派對,他周圍的人也認為他和穀歌的聯合創始人佩奇和布林有極為相似的一點:高度自律,精力集中。
紮克伯格辦公室的一角有一塊白板,每當有靈感時,他就會在白板上快速地書寫方程式,他經常對著白板,重複著思考和書寫的過程,好幾個小時過去他都不會察覺。Facebook的許多新功能都是誕生於這塊毫不起眼的白板上。而他的腳邊則散落著很多空了的易拉罐和啤酒瓶。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紮克伯格都住在租來的一間離Facebook總部很近的小公寓裏。公寓裏的陳設非常簡單,隻有一個床墊,兩張椅子和一個桌子。而且他一直堅持早餐隻喝一碗麥片。
“簡單的環境和生活能讓我的注意力更集中,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紮克伯格對此這樣解釋。
當紮克伯格遇見林書豪
對於任何一個關心或者不關心籃球的網民來說,林書豪都絕對是2012年網絡上不容忽視的一個名字。美國紐約正在持續不斷地刮著一股“Linsanity(林來瘋)”。從2012年2月起,林書豪的名字就頻繁地出現在NBA的各大賽事上,就連一向不太關心體育的紮克伯格也被卷入到了這股波及全球的“林旋風”之中,足足過了一把當籃球粉絲的癮。
2012年2月20日,是NBA球隊紐約尼克斯主場作戰達拉斯小牛隊的常規賽。自從2月5日紐約尼克斯隊主場作戰新澤西網隊,林書豪以替補控衛身份出場,帶領紐約尼克斯隊以99∶92的成績主場戰勝新澤西網隊後,行情就一路走高,成為了尼克斯隊的主力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