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小平小道(1 / 1)

田地阡陌中,這是一條很不起眼的小道。這條小道,蜿蜒曲折,高低不平,位於南昌市新建縣望城崗的荒坡上。一頭連著南昌陸軍學院的將軍樓,一頭連著新建縣原拖拉機修配廠。從1969年10月到1972年2月,三年又四個月,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鄧小平同誌在這裏,風雨兼程,從容自若,每日奔走。於是,南昌人親切地稱這條小道為“小平小道”。

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鄧小平從一名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變成了“走資派”。從北京貶到江西,被安排在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的車間裏,接受勞動改造。

“遠峰帶雲沒,流煙亂雨飄。”

麵對現實,時年已六十有五的鄧小平,閱盡滄桑的臉龐上,依然透露出堅毅的神采。他不能為黨和國家殫精竭慮,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他來到基層,和群眾在一起,依然如魚得水。

他,每天早晨七點三十分,從住所步行,踏著田埂小道,大約三十多分鍾便來到車間。青年時代,留學法國的鄧小平,曾經勤工儉學幹過鉗工,於是他主動提出“重操舊業”。至今,在鄧小平工作過的鉗工台前,依然擺放著鄧小平當年使用過的各種工具。而他的夫人卓琳,則在斜對麵的電工台上幹活。樸實的工人群眾,對他們夫婦並沒有投入異樣的目光,而在心底裏更是將他們視為長者來尊崇。很快,鄧小平和工人們就像親戚一樣互相關愛。有一次,鄧小平突然臉色蒼白渾身不適,卓琳見狀,知道鄧小平低血糖的毛病複發,是女工程紅杏趕回家中,泡了一碗糖水讓他喝下,使鄧小平略有好轉。爾後,工人陶端縉又開著豐收27型拖拉機送鄧小平回家。

這段充滿人情味的故事,溫馨親切,樸實無華,在當地廣為流傳。令人深感人民群眾和小平的心,是永遠相連的。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

在新建縣望城崗的日日夜夜,身處逆境,鄧小平始終保持一種豁達開朗的心境,同時,還十分注意鍛煉身體,時刻準備以強健的身體去迎接新生活。在將軍樓的小庭院內,他每天至多走一萬步,少則七八千步,不論數九寒冬,還是烈日炎炎,從不間斷。並且,每天洗冷水浴,寒冬臘月,他“以冷治冷”,用毛巾蘸冷水,擦得渾身通紅。這種在戰爭年代形成的習慣,一直沿襲下來。在生活上,一家三口的開支則控製在六十元,他自己不喝茶葉水,隻喝白開水。在院子裏,種上了蔬菜瓜果,以節省開支。他過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卻又心係天下,關注國家大事,時常和工人們在車間裏分析評論國內外時事。顯示了一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的目光。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十年動亂結束後,在人們的呼喚聲中,鄧小平成為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難忘那一年,鄧小平在中國地圖上,在南麵的一個小漁村,畫了一個圈,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從此,中國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可以說,鄧小平在新建縣望城崗上的小道上走了三年多,也思索了三年多。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是從這條小道上萌發的,中國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民族複興的康莊大道。

如今,小平走過的田間小道,小平工作過的車間,小平住過的將軍樓,都被完好地保留下來,成為人們重走小平小道,思念小平的好地方。小平回北京工作後,調撥給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的解放牌大卡車和客車,也陳列在廠區的車間內。200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將小平同誌當年勞動過的車間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又授予小平小道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放眼望去,小平小道,小平銅像,小平車間,小平會場等眾多景點融為一體,成為一個集愛國主義教育,紀念,休閑為一身的公園。人們來到這裏,高山仰止,心潮起伏。從鄧小平身上,汲取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徘徊在小平小道上,舉目四望,但見田園風情,一如從前;流連在小平小道上,仿佛看見,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小平小道,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紅色的泥土,已被慕名而來的人們踏得格外堅實。遠處的樹林,掩映了小道。四周的田野,散發出春天的氣息。小平同誌一生三落三起,這條小道,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見證之一。

舉目眺望遠方,一片山花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