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隆的目標已不僅限於幫助人類開展跨星球生存,亦或生產綠色環保的電動汽車。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美國最著名的太陽能公司的董事會主席。
伊隆和他的堂兄弟彼得·賴夫(PeterRive)及林登·賴夫(LyndonRive)共同創建了日光城太陽能公司(SolarCity)。不過,伊隆是給予日光城公司最初構想的人,也是該公司目前最大的股東。
下麵這段話由日光城公司於2012年中發布:
“日光城公司裏聚集著世界上最有經驗的清潔能源項目設計團隊和安裝團隊。公司共有25個運營中心,為美國14個州數以千計的社區提供服務。日光城的顧客範圍涵蓋幾千家房屋的所有者、100餘所學校(如斯坦福大學)、政府機構(如美國空軍、國土安全部)以及知名公司(如eBay、英特爾和沃爾瑪)。”
日光城擁有如此廣泛的顧客群,它已經順利完成了幾萬個清潔能源項目,未來也還將迎來更多項目。那些對現狀不滿的投資者,真該考慮考慮這家公司。
有沒有人覺得人類的未來還得指望傳統的化石燃燒?如果有的話,他們可曾想過液壓破碎法給地質環境帶來的危害?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伴隨氣候變化而來的震動已經夠多了,我們顯然再也不需要更多人為導致的氣候災害了!
其實我也能忍受某人對天然氣的好處誇誇其談一整天。然而,從長遠和宏觀視角來看,真正的解決之道是從太陽那裏獲得免費能源。地球的溫室效應正日益加劇,我們應該馬上沐浴在幹淨的太陽能下。我相信,這點終將變成現實。
我有定期瀏覽“彩衣傻瓜”網站的習慣。2013年12月30日這天早晨,“彩衣傻瓜”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這篇文章題為《為什麼我會投資日光城公司》,作者是大衛·克雷茲曼(DavidKretzmann)。
“從當前看來,偉大的長期投資並非總能立即顯現出價值。自其2012年12月首次公開上市以來,日光城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SCTY)的股價已狂翻了四番。不過,這家公司到現在還未能實現盈利,現金流也依舊為負,且日益麵臨著傳統能源行業施予的高壓。話雖如此,同其它太陽能公司(如SunPower、FirstSolar)相比,我還是將日光城公司視為一個絕佳的長期投資機會。”
我們不妨坐下來,想像在未來的某一天,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火箭使用著日光城公司開發的清潔能源順利發射升空。停車場裏的許多車、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則都安裝著特斯拉公司研製的引擎技術。
感覺如何?
對於有如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清潔能源世界,伊隆正以自下而上的方法,或在某些情況下以自上而下的方法,把人類祖先隻能在夢中企及的幻想變成現實。
當然,伊隆早就承認他並非單打獨鬥,他的成就是一支大型團隊的共同努力成果。盡管此事千真萬確,但我還是要說,是伊隆為這支團隊帶來了凝聚力與企業理想,也是他帶領著這支團隊不斷挺進人類在清潔能源領域的一方樂土。
時事造英雄,到最後總會有人站出來,帶領人類走向那塊樂土。不過,伊隆的出現是否讓人震驚,這個帶領人類走向能源樂土的人竟然不是一個政治家?
日本福島核泄露事故發生後,伊隆通過旗下基金會親自向日本有關當局捐贈25萬美元,用於在福島市相馬縣建造太陽能發電基礎設施。日光城公司也捐贈了必要的人力物力,確保那些因災難而流離失所的人們能夠自行管理、運營該太陽能發電站。
反觀近期的媒體報道,都是有關日本政府正大舉雇傭無家可歸的貧苦人民,用100美元的微薄工資打發他們前去清掃福島周邊的核汙染地區。這不是在開玩笑吧?這些人可是會因核輻射患上疾病的啊!
看見新生代風險投資家與傳統政府之間的差別了嗎?事實上,不論在歐洲還是中東,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是如此。有一些人不斷嚐試做正確的事,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而另一些守舊勢力卻不願放權,他們的冥頑不靈反而讓事態惡化。
我想,光是談論伊隆已經如何用他的資本改善人類社會,就完全可以再另寫一本電子書了。
我們也不禁納悶,伊隆到底是如何抽出時間,把他在航天、汽車與太陽能領域的所有事情同時搞定。這真讓人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