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要求仁,求仁自然可使人喜悅。常人出生於世,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各自的心性,得天地之氣而成形體,所以我與眾民、萬物一樣,從根本上說,都是出自同一源頭。如果隻知道求一己之私利,而不知道對百姓寬仁,愛護萬物,這等於是違逆了同出本源的道理。至於高官厚祿,高居人上,就有拯救人民於水火、饑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效仿古人,自然對大義之所在有了大致粗淺的認識,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如果隻是自己知曉,而不知要教化百姓,這就大大辜負了天地厚待我的初衷。
孔門教人,求仁被列為最重要的位置,而其中最為切要的,就是“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之句,立者,自立就不畏懼,像富人財物有餘,不需向外借貸尋求;達者,四通八達,沒有違逆,像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回應。有誰會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推而廣之到使人立、使人達,那就可以與萬物媲美共輝了。後代論求仁的文章,要數張載的《西銘》最為精辟。他把泛愛一切人與物,寵愛救濟萬物看作天性分內的事。隻有這樣做,才能稱為人;不這樣做,就是違背德,稱之為賊。果真如此,那麼即使盡立天下人,盡達天下人,卻沒有一句自顯行善、勞苦的話,還會有人不尊敬,還會有人不心甘情願歸附的嗎?
第四要說的是務必做到習慣於勞苦,勞則鬼神都會敬重。世人的性情,都是好逸惡勞的。無論貴賤智愚老少,大多貪圖安逸,逃避勞苦,古今都是如此。如果一個人每天的穿衣飲食與他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稱,那麼別人就會敬重他,連鬼神也會加以讚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農夫、織婦終年勤勤懇懇,收獲幾石粟糧,織成幾尺家布,但富貴之家從不親曆親為,終年隻知安逸享樂,而食必佳肴美味,穿必綾羅綢緞,高枕而臥,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也不會稱許,這樣的情況又如何能長久呢?
古代的聖君賢相時刻以勤勞自勉,如商湯,天還沒亮就開始操勞,整日不閑;如文王,太陽偏西,還不見有一刻閑暇;如周公,更是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天逸》一篇,推之於勤勞就可增壽,安逸則早亡,此規律屢試不爽。若要為自身的一生打算,就一定要練習技藝,磨煉筋骨,在困境中奮勉前行,操心竭慮,之後才能增智慧、長才識。若為天下人打算,一定要做到忘我,即使自己饑渴、自己身落水中,也要先想著拯救別人,若有一人未獲得救護,也要當作自己的罪惡。大禹治水四年,過家門而不入;墨子為了推行兼愛,身心俱是損傷,以使天下得利,都是嚴於律己,奉獻自身,隻想著勤勞地助救百姓的,所以荀子會對大禹、墨翟的行為讚不絕口,原因就是他們的勤勉。
自從軍隊興建以來,凡有人身懷一才一技,又能耐艱苦,沒有不被別人重用,也沒有不受到時人稱頌的。而那些既無才能技藝,又不慣勞作的,都被時人所唾棄,最終的下場大多是受饑凍而死。所以勤勞使人長壽,安逸使人早亡,勤勞有才華而被人舉用,安逸無能而被人唾棄,勤勞則能夠廣濟百姓,神靈敬仰,安逸則於人無益,鬼神也不會庇佑。因此君子如果要擔起人神所賦予的重任,勤奮勞作應該是第一要事。
我老年多病,眼病也日益嚴重,無法再挽回了。各位子侄的身體都不是很強壯,古代的君子修身治家,一定要先使自己身體強壯,而後才有振興的能力,一定要使別人高興,鬼神敬重,然後才會出現吉祥之兆。今天寫下了這四條,用來警惕自己已進年老之心,並盡量彌補以往的過失。兩個兒子也要以此各自努力,互相勉勵,每夜用這四條作為功課答問,每個月底都用這四條來相互檢驗,並將此文重複寄給各侄子共守,以期望他們都能有所成就。
同治十年金陵節署中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