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這個近代史上響當當的人物,一生都致力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就是這麼一個身份顯赫的晚清重臣,因其所處的特殊曆史和社會環境,無論生前還是死後,都沒有贏得世人一致的尊崇。
這位名噪當世的晚清重臣,生於1811年,原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出生於湖南湘鄉(今雙峰縣荷葉鎮),共有兄妹9人,身為長子,他堪稱榜樣。曾國藩6歲開始讀書,道光十八年(1838年)便從一介書生一躍成為當朝進士,後入翰林院,拜在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下,留京後10年七遷,並連升10級,37歲就官至禮部侍郎,升為二品重臣,後又擔任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他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仕途的平步青雲使他在京師贏得了很高的聲望,無論是至交好友、同代朝臣,還是平民百姓,對他都很推崇。
曾國藩雖然官運亨通,一般人難以企及,但真正使曾國藩聲名顯赫、舉國皆知,並讓後世褒貶懸殊的,卻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喪母返鄉守孝,恰逢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取了東南大部分省份。翻騰的巨瀾橫掃湘湖大地,直逼湖南長沙。1853年1月,曾國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被清廷任命為團練大臣,負責湖南的團練招募、訓練和自保,他便因勢在家鄉成功地組建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他以封建宗法關係為紐帶,不招遊雜、城鎮市民,隻招募青年農民,挑選同鄉、同學、師生和親友當軍官,並先聘營官,由營官自己招募士兵。整個湘軍隻服從曾國藩一人。他要求將士“忠義血性”“書生以忠誠相期獎”,與同僚左宗棠、弟弟曾國荃、弟子李鴻章等率領這支軍隊轉戰10年。1860年湘軍總數已達到30萬人,並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曾國藩被加封為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並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辦江南軍務。從此,曾國藩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不過自打下天京後,為消除朝廷的疑忌,曾國藩主動收斂羽翼,裁減湘軍,在朝中贏得了極好的口碑。所以在曆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天下之後,他便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撚軍。他駐營徐州,先後采取重點設防、憑河築牆、查辦民圩的方略,欲在黃河、淮河之間,運河以西,沙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撚軍。後因師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任。1867年,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生天主教案,他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世人對他的鞭笞也由此而漸趨白熱化。9月,他奉命還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曾國藩除了治軍有方之外,還非常重視采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製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後又試製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並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並為之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了近代製造業的先聲;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的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這些人中的成就突出者。
曾國藩本出身寒門,並非貴族之後,除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清朝軍隊的腐敗不堪為他提供了發跡的機遇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其為人處世、修身治家的德行成就了他盛極的一生。曾國藩以經世致用為宗旨,不談過高之理”
“不行駕空之事,,注重從小事做起,踏實苦幹。在實際生活中,他特別注重從小事培養人的品德和情操,主張力戒浮躁,“不說大話、務虛名”,注重從小事磨煉人的品行。如在軍中,他每日黎明必與幕僚同食早餐,非齊不食。曾國藩以理學家的身份,率先創辦了第一家近代軍事企業——安慶內軍械所,又率先奏請選派幼童出國留學,為近代中國文化的轉變作出了貢獻。在組建湘軍的過程中,他以“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種風氣”為宗旨,逐漸完善了一種可使人才輩出的軍隊機製。據羅爾綱的統計,湘軍中官至總督、巡撫的達27人,這些人物的成功又為湖湘士子樹立了一個榜樣,激勵他們以鄉賢前輩為榜樣。在湘軍之後的一大批湖南名人,從譚嗣同、黃興到毛澤東,個個注重經世之學,從小立下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響應時代與民族的召喚,走在創新社會、拯救民眾的最前端,並成就了一番革新除弊、安邦治國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