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響亮的名字傳遍世界
公元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這一震驚世界的消息,使得美國白宮的首腦們驚慌失措。他們開始感覺到自己在世界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更何況,這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比美國科學家的預言提前了五年,比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講的早十多年呢。
上帝給了中國什麼法寶?中國人竟然不怕美國前幾任總統要用原子武器攻擊的威脅。現在,那種威脅像撞在喜馬拉雅山的崖壁上,反彈出回波,拍響了白宮之牆,就像扇了對方一記耳光。
約翰遜總統愣怔了半天,終於悟到這一天改變了世界的態勢。無論如何,貧窮的中國能如此迅速地掌握強大的核武器,足以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了。而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的預言“赤色中國不過是很快就會消逝的暫時現象”也已徹底破產。
與此同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震監測儀都已測到中國的震波,而且,都斷定其震源是中國西北部的羅布泊。
羅布泊震撼全世界。全世界都在猜測中國人一在火藥的故鄉,是誰造出上帝都怕觸摸的核火?誰是創造當代中國這一偉大奇跡的科學群體的靈魂人物?世界物理學界自然想到了他——王淦昌教授。
王淦昌是什麼樣的中國人?美籍華人、物理學家馮平觀在20年後著文回憶當年外國的反應:“原子彈爆炸突然打破了羅布泊的沉默。淦昌師大名出現在西方報章上,被認為是中國的奧本海默,是原子計劃的總領導人。《紐約時報》上還刊出了他的長篇傳略,說他以前在杜布納做過粒子物理研究,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並任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長,回國後從事原子彈研究工作,不久就成功了,雲雲。西方人按他們自己的經驗,認為要知此事底細,就得找出個奧本海默來。找到了就心滿意足,於是就一知半解地不再研究了。”
他們不明白,了解了他,就如同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英雄史詩,就能更深入地了解新中國。
是的,他如此搭起中國近代物理的長橋一第一個為抗日戰爭講授“軍事物理”。
第一個在中國講授原子核物理,叩響原子核物理神秘的大門。
第一個在1945年8月下旬,繪製原子彈構造圖,向浙大的愛國師生闡述原子彈及其原理。
當時聽課的學生,後來有不少人成為我國的第一代原子彈專家。
他,影響著中國幾代物理學家。學生們無不稱頌他是我國物理學界一大尊師。
嚴師出高徒。學生們都知道,要想獲得科學成就,就必須像他們的尊師,傾注畢生精力。鄧稼先雖然在“兩彈”的研製工作中立下了卓著的功勳,但卻從不敢在老教授麵前怠慢事業。他甚至忙得扣錯了衣扣,急匆匆地跑到研究室門外和老教授合影。曆史便留下了這樣一個畫麵:身材魁梧的鄧稼先教授,衣擺高低不齊地肅立在王淦昌教授身旁……
先知先覺者為師。中國人向來有尊師的美德。李政道教授雖然隻在流亡中的浙江大學物理係就讀一年多時間,但他在國外功成名就之際,仍不忘王老教授的滴水之恩。為此,他在王淦昌教授80大壽華誕前夕,寫了一篇祝壽的科學論文,並在序言裏回憶教授對他的影響後,繼續寫道:
王淦昌教授對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有幾項重大貢獻。包括:一反西格瑪負超子的發現。他一直受到世界科學界的高度尊重。在中國物理學的發展上,以及對幾代物理學家的教育培養上,他所起的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人的美德不是與生倶來的,而是由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養成的。這位受到國際科學界高度尊重的科學家的性格一他的崇高形象大都由袓國的苦難鑄煉與陶冶而成。
首屆清華學子
1925年秋天,北京清華大學校園裏迎來一位青年學子。他身材痩削,步態從容。他一進門,抬眼望見門額上遒勁有力的三個大字:清華園,目光中便流露出自豪而欣喜之情。進得校園,隻見林木堆綠,掩映著科學館;花草鋪彩,環繞著幽靜的圖書館。宏偉的大禮堂,壯麗的體育館雄立於藍天之下,使人感到力的凝聚和力的律動。這位青年環視幽靜肅穆的校園一周後,在樹下的長椅上坐下,心裏默念道:清華學堂,清華學你是我的清華天堂啊!
這位青年便是來自錦繡江南的王淦昌。
此刻,他禁不住思潮翻滾,浮想聯翩。他的思緒,隨著林中徐徐的和風,向南飄飛,飛向他的家鄉,江蘇常熟縣楓塘灣——
打從他記事起,就知道父親王以仁是遠近聞名的好中醫。靠著一隻烏篷船,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咿呀咿呀地搖蕩在湖灣港汊,水鄉澤國,為老百姓看病。他醫術精,醫德好,美譽四鄉傳。這樣,就建起了一份還算豐厚的家業。他自幼就受到母親、外婆、父親、大哥、二哥的疼愛和嗬護。他更是受到家鄉古老文化的熏陶和豐富的民間傳說的滋養,才養成了他強烈的求知渴望。童年的夢幻裏,有家鄉虞山山洞裏鐵琴銅劍的錚鳴聲,也有雲中仙人康痕的讀書聲,這些都豐富了少年瑰麗的想象,幫助他鼓動奮飛的翅膀。如果說從蹣跚學步的楓塘灣到新學初起的沙溪鎮小學,還隻是個懵懂少年的話,到進了上海的浦東中學,這個教學先進,設備良好,並已培養了諸如革命詩人聞一多,科學家錢昌照,教育家王垠仲、董純才及史學家範文瀾、羅爾綱及至蔣經國、蔣緯國等眾多人才的優秀中學,他才真正懂得了發奮讀書,不畏艱難,乃是奠定他一生最重要的基石,並沿此路走下去,成就一番事業,為民族的強盛,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