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4日,奧黛麗·凱瑟琳·赫本·魯斯頓出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23年後,這個有著黑色大眼睛和高挑身材的女孩成為“優雅”的代名詞。半個世紀過去,我們仍然認為,除了這個叫做赫本的少女,再沒有人能扮演好公主這個角色。因為她本身就是一位公主,那不是扮演,那就是她自己。如此傳奇,卻又理所當然地讓我們相信,天使真的來過人間。
《羅馬假日》的最後一幕,有記者問安妮公主,在她的這趟旅程中,最值得她回憶的是什麼。整個房間刹那間變得悄無聲息,所有人都在等著她回答。“羅馬。”安妮公主最後字正腔圓地說著,眼睛看著喬·布萊德。這一幕仿佛定格了時間。這段短暫、美好卻又充滿遺憾的戀情,通過安妮公主黑色的眼睛傳遞給全世界。多年以後,奧黛麗·赫本與第二任丈夫定居羅馬,而這段婚姻又以失敗告終。羅馬這座城市,對於赫本來說,隻有短暫的甜美回憶,留下的是更多的憂傷。
這種情感伴隨了她一生,也增添了她不朽的魅力。她的優雅和高貴,混合著無法抹去的傷感,這種獨一無二的氣質征服了全世界。她與嘉寶不同,與凱瑟琳·赫本不同,與伊麗莎白·泰勒不同。她好像是矛盾的混合體,卻又渾然天成。《時尚》雜誌稱她為“當今最正點的女孩”,“深深吸引眾人的想象力與掌握當代的風潮,能夠建立起美學的新標準,每個人爭相模仿的‘赫本形象’”。
優雅,這個被認為是讚美女性的最高級別的詞彙,成為赫本形象的標簽。芭蕾舞給了赫本無懈可擊的高貴。但優雅不是因為她有紀梵希服裝的裝點,不是因為她有苗條的身形。優雅就和聰明、善良、堅忍不拔、幽默一樣,是發自內心的最深沉的力量。赫本的優雅,從最細膩的一言一行,從她的表演、她的著裝、她的聲音,甚至簽名方式體現出來。無論我們對優雅的定義是什麼,赫本將它具象化,從她的舉手投足展現出來。
在這本書裏,我們將介紹赫本的方方麵麵——從著裝到人生態度,來學習“優雅”的真正含義。我們不是教給你如何成為奧黛麗·赫本,這種想法本身就不是赫本式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從一個女性的角度,看看赫本是如何去行動的。從她的做法中,看到一個女性的極致,然後盡力去靠近這種極致。但不是照本宣科地穿上小黑裙那麼簡單。我們研究赫本的風格,是為了找到自己的風格。我們也要像赫本那樣充滿自信,充分發揮我們的優點,展現出自己對時尚的直覺。而研究她的生平、勇氣和她所經曆並克服的一切,更能讓我們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她的優雅、風格、行為以及其他一切,會給予想要活出真我的女性最好的啟示。
我們常常會說,那一天,上帝親吻了一個小女孩的臉頰,於是赫本誕生了。我們可以學習她的優雅,創造屬於自己的優雅。我們感謝她,優雅的代名詞,聖潔的標尺,我們永遠的奧黛麗·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