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立誌中興的末代皇帝,一位想要衝破宮闈束縛的妃子;一場可能改變中國命運的變革,一位曾被遺忘的變法先驅。他是珍妃的老師,光緒的重臣,但名字卻不為人們所熟知。他到底經曆了怎樣的人生變故?他和珍妃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導讀:
在江西省萍鄉市郊區的楊岐山上有一座掩埋在荒草之中的百年孤墳,墳墓的主人是光緒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珍妃的老師文廷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文廷式這樣一位對中國曆史有著重要影響,集政治家、詩人、學者等諸多尊榮稱號於一身的人物,為何死後竟被葬在這樣一個荒涼無比的地方?
清德宗載 ,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光緒帝,作為清朝末年一位力圖有所作為的皇帝,他推行新政,與康有為等發起了曆史上著名的百日維新。但維新變法措施遭到了慈禧太後和頑固守舊大臣的極力反對,最終歸於失敗。珍妃作為光緒一生之中最愛的女人,對光緒有著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來自於珍妃活潑聰慧的性格,也來自於她積極進步的思想。在光緒急需用人的時候,珍妃向他推薦了一些人才,文廷式就是其中之一。文廷式的見識和才學讓光緒感覺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心腹,他得到了光緒的重視和賞識。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文廷式這樣一位對中國曆史有著重要影響,集政治家、詩人、學者等諸多尊榮稱號於一身的人物,為何死後竟被葬在這樣一個荒涼無比的地方?死後葬於深山的文廷式生前與千裏之外的皇宮究竟有著怎樣的牽連?聰穎的珍妃與她的老師文廷式之間究竟發生過怎樣的故事?這荒塚的背後隱藏了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英雄的後人
在江西省萍鄉市郊區的楊岐山上的荒草之中掩埋著一座百年孤墳,很久以來,沒有人留心過這座荒墓的主人是誰。直到肖麥青來到這裏。
肖麥青是萍鄉市文聯的作家。幾年前,他無意間在楊岐山的荒草中發現了一座荒墳。在破損不堪的墓碑上,“文廷式”幾個大字依稀可辨。這個發現令肖麥青大為震驚。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師,光緒的重臣,“百日維新”運動的推動者。這樣一位職高位尊的人物死後卻被葬在如此荒涼的深山之中,生前的尊榮與死後的落寞,兩相對比,其間的落差使肖麥青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創作一部反映文廷式真實一生的長篇傳記小說的想法在肖麥青腦海中產生。然而,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肖麥青遇到了一個難題。文廷式的相關資料少之又少,圍繞文廷式的身世產生的謎團卻越來越多,破解文廷式的身世之謎是當務之急。
在萍鄉找到文廷式真實的生活資料,把真實的文廷式呈現給人們,這是肖麥青最迫切的願望。然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走遍萍鄉的城市和鄉村,肖麥青得到的信息並不十分清晰,僅僅是從當地老人口中了解到好像在萍鄉湘東區曾經有過一個姓文的家族。但是實地探訪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收獲,肖麥青尋找文家後人的工作陷入了困境。
正當此時,一條線索給了肖麥青意外的驚喜。通過這條線索肖麥青終於找到了一位依然生活在萍鄉的文家後人——文均勇。文均勇是文廷式玄孫,還保留有文家的家譜。從文均勇這裏得知,文家祖上生有四個兒子,四個兒子中的老三又生了七個兒子,文廷式和文均勇都是第七房的,從這一脈子孫向上追溯,竟可以追溯到南宋名臣文天祥!
隨著這份族譜的出現,曾經模糊不清的文廷式身世開始真實地出現在了肖麥青的視野之中。原來文廷式的先祖正是中國人所熟知的漢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他的祖父也是一位戰死在沙場上的武將,戰死時手中仍然緊握寶劍。1856年,文廷式出生在這個傳承著忠烈血脈的文氏家族裏。長大以後,文廷式在自己的書房裏懸掛起祖父生前使用過的那把寶劍。身上流淌著文氏家族血脈的文廷式一生最大的誌向,就是能夠像先祖一樣仗劍報國。
青年時代,文廷式到廣州求學,由於自己的父親與當時的廣州將軍長善是至交,所以在這段時間裏他常常會去長善家。長善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誌銳,一個叫誌均。同時還有兩個侄女也在他家住,她們是長善的哥哥長敘的女兒,喚作瑾兒和珍兒。那時,瑾兒五六歲,珍兒三四歲,兩個孩子很聰明,也愛學習。據史料記載,文廷式教她們背古詩、認字、寫字,給她們講故事,慢慢地她們和文廷式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文廷式排行老三,有時候兩個小女孩就叫文廷式三哥。長善家是滿族,在清代滿族貴族家庭中女孩子的地位是很高的。因為大清皇帝的妃子要從全國各地的所有滿族貴族家庭中挑選,所以家裏不但要給這些姑娘最好的教育,而且也不敢輕易得罪他們,這些小丫頭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成為皇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