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割股奉君——在國家的緊要關頭,他總是表現得異常堅決。
焚山抱樹——信念支持他煢煢孑立,踽踽獨行。
在曆史的滾滾長河中,他如何能成為知識分子景仰的楷模?他又留給後人怎樣一段傳奇?
公元前636年,坐落於今天山西省介休市東南40裏的綿山遭遇了一場罕見的大火,風助火勢,綿延數百裏,三日不熄。
據史書記載,這場劫難與春秋時期最強勢的國王晉文公有關——這位以賢良忠厚聞名的君主,為了求見一位隱居綿山的救命恩人,竟然點燃了一場大火……這位隱士是誰?晉文公為什麼要采取這種極端的行動?結果又如何呢?
流亡於戰亂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不惜燒山求見的這位隱居者名叫介子推,他是晉文公的救命恩人,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士。介子推生於何時何地,文獻上從無記載。隻知道他身處春秋亂世,是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子。他可能生於春秋時期的周晉(今山西介休),曆史上也有人稱他為介之推,敬稱他為介子。
重耳賢良忠厚,極具才幹,卻遭到其父王寵妃驪姬的嫉妒,最終釀成了一場血腥的宮廷政變。這場政變使得經過多年征伐、終於雄踞北方的晉國,正統顛覆,王權更迭,一時間國家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公元前655年,因“驪姬之亂”的波及,晉公子重耳避難到狄這個地方,踏上了流亡之路。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晉國派出的殺手一路追殺,重耳等人被迫在列國之間流轉遷徙。途經衛國時,重耳請求援助,卻被當作不受歡迎的人,被斷然拒之門外。
流亡的隊伍此時已經斷糧。饑餓開始在人群中蔓延。隨行的大臣挖掘野菜度日,偶爾乞討到一點米飯讓重耳充饑。
據《韓詩外傳》記載,重耳流亡時期,頭須(一作裏鳧須)偷光了重耳的錢糧,逃入深山。一路上風餐露宿,重耳饑病交加,氣息奄奄。介子推見狀,毅然揮刀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湯給重耳充饑,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
介子推不是重耳的親屬,與重耳之間,沒有什麼密切的關係,而且在當時,重耳已經年過五旬,還在列國之間奔波流亡,複國無望。介子推等人也隻能過著寄人籬下的動蕩生活,日夜期盼的回國夢想遙遙無期,遠在故國的父母親人身陷囹圄。夷吾以親人們的性命相逼,勒令介子推等人限期歸國。但是介子推始終堅持以個人的身份,一直追隨晉文公到底,參加了重耳的全部政治活動。在這種困境之下,介子推能毅然決然地作出“割股奉君”之舉,不是一句“愚忠”能夠解釋的。
驪姬之亂前,重耳由於德才兼備,身邊又聚集了一班像介子推這樣的賢臣良將,當然會被視為王位的強有力的競爭者。而重耳之所以流亡,正是由於驪姬的陷害造成的。驪姬之亂的直接後果就是晉國真正的君統被破壞了,給晉國的政治造成了許多不良的影響,以至於在這之後君位傳了幾個人,正常的統治秩序都無法恢複,最後隻剩下了重耳一個繼承人。所以,在重耳周圍的這一批士大夫們真正關心的,實際上是晉國的前途。這也為介子推割股奉君、誓死追隨的行為給出了合理的解釋。
《莊子集注》曾經對介子推作出了這樣的評價:“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正是介子推的無私幫助讓重耳度過了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
引退於安平
危難之中,何去何從?介子推用行動告訴了重耳自己的選擇,也由此堅定了重耳複國的信念。
但令人不解的是,這段患難與共的情誼中間卻戛然而止。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晉國王位,成為晉文公。他開始逐一封賞當年
追隨他的從臣,甚至馬夫,而對他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卻不在封賞的名單上。重耳以忠厚賢良聞名,怎麼會獨獨忘了曾與他生死與共的介子推呢?
據傳說,介子推在重耳即位後即辭官回家,歸隱於今天的介休綿山。介子推19年生死追隨的目的就是希望重耳日後登基,安邦定國,眼看願望已經實現,他怎麼會突然歸隱綿山呢?
雖然在目前可見的介子推生平記述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謎團,但是我們仍在《左傳》中找到了這樣一段文字,它記載了介子推辭官回家的真正原因: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