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一改動,使得《百萬美元寶貝》在結局部分轉變為對生命倫理的探究,也使得該片上映之初遭到了全美各地宗教組織的抗議和抵製。伊斯特伍德仿佛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審判席上,《基督教箴言報》的一篇文章如此寫道:“經過這麼多年,我們驚訝地發現伊斯特伍德先生仍然沉溺於他的暴力主張之中,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他居然會對一個病床上手無寸鐵的年輕女子下毒手,在他的世界裏,生命似乎毫無尊嚴可言。”
對此,伊斯特伍德不得不站出來反戈一擊,他在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說:“我始終是自由陣營中的一員,我尊重生命,但決不虛偽。正如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那樣,結束生命恰恰是要給生命一個充滿尊嚴的退場。就像一個拳手,他可以被擊倒,但他不能因為懼怕對手而逃離拳台。”
這場爭論無形中幫了伊斯特伍德一個大忙,因為它發生在美軍陷入伊拉克泥淖的大背景之下。隨著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愈發強烈,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伊拉克戰場上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尊嚴。如果說《百萬美元寶貝》上映之初還被很多人視為一部女性版的《洛基》的話,那麼這場有關安樂死的爭論卻促使人們去重新認識該片的現實意義。在2005年2月27日第77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5808名評委作出了一個符合當下思潮的決定,將最佳影片獎授予了《百萬美元寶貝》。
保羅·哈吉斯獲得了最佳改編劇本獎,希拉裏·斯萬克和摩根·弗裏曼則分獲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獎,這是繼上一年的《神秘之河》之後,伊斯特伍德的電影又一次包攬兩大表演獎項。不過,當晚最激動人心的時刻還要數伊斯特伍德擊敗了《飛行者》的馬丁·斯科塞斯,拿到了他的第二座最佳導演金像獎。
雖然伊斯特伍德比斯科塞斯年長12歲,但他們同屬於70年代接管美國電影的一代人。斯科塞斯此前已經5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1980年是他離這個獎項走得最近的一次,那一年他執導的《憤怒的公牛》贏得了最佳影片獎,而該片至今仍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拳擊電影。難怪有人挖苦說,“小個子的馬丁·斯科塞斯生就一副倒黴相,他輸給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是運氣,而不是其他什麼。如果他晚25年拍《憤怒的公牛》,那麼他就不會給對手留下任何機會了。”
的確,運氣似乎總是喜歡惠顧伊斯特伍德。就在頒獎典禮結束之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洛杉磯州長大廳的慶功會上找到了伊斯特伍德。“你有興趣讀讀這個嗎?”他遞給伊斯特伍德一本名為《父親的旗幟:硫磺島戰役的英雄們》的書。看到這本書,伊斯特伍德笑了,原來他一直等待著這個機會。
雖然父親在戰時的海軍服過役,但伊斯特伍德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印象並不深刻,或者說,他對這場戰爭的了解更多的是從電影中得到的。19歲那年,他看了約翰·韋恩主演的《硫磺島浴血戰》。與當時所有“二戰”題材的好萊塢影片一樣,該片著重表現的是美軍士兵在戰場上的英雄主義行為,片中同樣出現了六名美國士兵將美國國旗插上硫磺島最高點摺缽山的場麵,當年幸存的三名插旗英雄瑞恩.力Ⅱ格農、艾拉·海伊斯、約翰·布拉德利親自參加了演出。
詹姆斯·布拉德利是插旗英雄之一約翰·布拉德利的兒子,他在職業作家羅恩·鮑威爾斯的協助下,花了10年時間對父親及其戰友在硫磺島以及那張著名的照片誕生前後的經曆作了大量的調查,最終寫出了暢銷書《父親的旗幟:硫磺島戰役的英雄們》。
伊斯特伍德在朋友的推薦下讀了這本書,立刻被它深深吸引住了。“硫磺島戰役不僅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曆史上打過的最大的一仗,也是傷亡最為慘重的一仗,”他說,“但是,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恰恰在於它講述的並非一個戰爭故事。它探討的是幸存者的命運,是戰爭英雄的內心世界,是陣亡士兵的家人在獲悉真相後的心理反應,更重要的是,它第一次讓我知道了那些戰時的名人在接受萬眾歡呼之際內心卻在經受著常人無法理解的煎熬。”
遺憾的是,早在該書於2000年問世時,夢工場就已搶先一步買下了拍攝權,作為這家公司老板之一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希望把它拍成一部《拯救大兵瑞恩》的姊妹篇。但是,要想把這本書改編成劇本卻是一件繁重的工作,這是因為原著跨越了現時、戰時和戰後三個不同階段,交織著大量的人物、大量的采訪和大量的回憶,很難從中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斯皮爾伯格苦於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編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找到了伊斯特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