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生平治史,以研究中國近代思想用心最多,致力最勤,前有三書問世,此時又要刊布一書,俱要公之於世,就教同道方家。向言學術為天下之公器,拙作與先驅史家之開放坦蕩用心相同,願為中國學術披荊斬棘,為後聖之前驅,備世人之問芻。
本書之暴表方式與前三書形式不同,蓋鄙人研治中國近代思想,自初始即立下宗旨,要自一代之問題入手,就其創生不同觀念,一一加以追考探究,分別獨立考校,逐一展布於世。質言之,乃是以問題為主,一個一個分別研析討論,而並不以思想家人物為主。前者所出三書,全循此同一形式。識者可以覆按。本書著作形式卻並不同前者,乃是每篇俱以人物為主,未再蹈循舊路,自是轉換一種形式與世人相見。
二十世紀後半(五十年代以後),研治思想史者蔚起,餘為庸眾之一,未免追逐潮流,多數學者重視名流大家,特以中國史上先聖先賢,為同好共趨,風氣上承清末梁啟超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之書,民國以來從襲者尤不在少數,大多數集於清代以上,而以先秦為最盛,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之間,中國史上名賢大家,幾乎全被網羅。惟於近代(十九世紀以後)人物則所涉甚稀。偶可一見者,則有演論曾國藩之書。惟自六十年代以後,研究重心始降及於近代。不但中外競選名家研究,即吾同門諸學長亦多從事研究人物思想。惟吾則仍以研治思想觀念為宗,而人物則俱附同一時期之有相同觀念者,順筆提到而已。
餘之前者三書,所本立場,所持方術,早先已有聲敘,自無須於此重述。而今之書,乃是以人物為主,並明言各家皆小儒也,當有申解,以釋同道之質疑。
吾所在之研究環境,治學風氣有共趨之方向,亦有專司之區別,有全同之領域,亦有異趣之重點。吾等受劉廣京先生之啟導,有六七人研究明清兩代經世之儒,多人俱以人物為主,而餘亦後進末學,在諸友之中,追隨附驥。故而書最晚出,全落在他人之後,乃為實情。不惟如此,同道之中學長多已在此領域選擇一代碩學名儒而研治之,吾當避免爭競,才學不及他人,因而隻選一些較次要人物作為探索對象,則不至與他人有所重複。
本書所收為向之研究近代經世小儒有十四人,無一人可稱之為大儒者。惟鄙人向來研治思想史,近代人物所經搜輯而各能具反映當年識見者,在十九、二十世紀期內,其人物不下四五百人。有者略一提到,有者陳敘較多,惟其中重要名家,早已為人反複研討,此則有洪亮吉、魏源、林則徐、龔自珍、包世臣、唐鑒、劉蓉、曾國藩、方東樹、康有為等。我自無一涉及,其所以甘居末流者,乃事實之當然,豈可冒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