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公元前6世紀末~前5世紀初)中國古代軍事家,春秋末期吳國將軍。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博興北)人。其祖先為陳國公子完,後至齊國,稱田氏,祖父田書為齊大夫,因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因齊國內亂,孫武出奔吳國。經吳國重臣伍子胥推薦,並以所著兵法13篇晉獻吳王闔閭,被重用為將。時值吳楚爭霸,長期交戰於江淮一帶。孫武與伍子胥共同輔助吳王整頓軍隊,並製定出先擊楚,再打越,最後攻占中原的逐步爭霸方針。周敬王14年(公元前506年),吳王納孫武等諫乘楚兵被襲疲憊鬆懈之機,迂回奇襲楚軍守備較薄弱的東北部,一舉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從而使吳國以一隅之地稱霸於各諸侯國。其著作《孫子兵法》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最早比較係統地涉及戰爭全局問題,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戰爭勝負主要取決於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特別強調應爭取民意;提出“先勝而後求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戰爭指導思想;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總結了許多至今仍有研究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為中國古代軍事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1.兵法始於少年之心
孫武的父親叫孫憑,在孫武出生後,為了給他取一個好名字,孫憑確實費了一番腦筋,後來,孫憑想:“值此春秋亂世之際,人心思定,將來若此兒有出息,能以武定國安邦,就算是實現了我最大的心願。”於是遂為其定名為孫武。
這“武”可不是一般的“武”。古人雲:“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是配醞天,古之極。”
根據文獻記載,古來的小學生入學年齡從八歲至十五歲之間。高級貴族子弟入學較早,中低級的貴族入學較遲。但很可能中低級貴族子弟未入學前,先學於家塾,年齡漸大才入國學之小學就讀。他們一般經過7年的學習,即可升入大學。
孫武受教育的內容,當包括德、行、藝、儀等四大方麵,而以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為基本內容。在小學以書、數的學習為重點,在大學以詩、書、禮、樂的學習為重點。
六藝是六項訓練的技能科目,內容繁雜而具體,要求很高。
“禮”有五禮,即吉、凶、賓、軍、嘉等。
孫武對軍禮最感興趣。因為軍禮專門講整編隊形和作戰的陣勢,辨識金鼓旌旗發布號令的規則,教導兵眾坐下、起立、進退、距離疏密遠近的節度等等。後來孫武寫下了“夫金鼓旌旗,所一人耳目。人既專一,則勇者不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的論述。由此可知軍禮方麵的教育給青少年時期的孫武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孫武是將門之後,從小對兵學知識就有如饑似渴的追求。在學好學校的知識後,孫武向祖父提出了要學兵法的要求。
孫書大喜,知孫兒大約是天授其智一類的人物,從其所請。當時大賢常隱,他相信天下必有精通兵法者,於是派人四處打聽,後來便打聽到位於蒙山深處碧雲庵有一號稱鬼穀先生者通六韜三略,研精兵學。孫書便派人把孫兒送到那裏,孫武於是拜了鬼穀先生為師,在庵中住了下來,一應吃用,均由孫府供給。
那鬼穀是何人?原來他姓王名栩,隱於此間研究兵學已四十餘年,世間各大戰役他無不知曉,於其勝敗原因均加窮究,寫成理論,著於簡中,故其兵簡已堆積了數個房間,如積在一處,頗似小山。王栩因何以鬼穀為號呢?隻因其庵旁有一鬼穀澗,遂取以名之。再說那鬼穀先生收了孫武為徒,先考察了他的六藝,尤其仔細考察了他的書與禮二藝,覺得孫武對其掌握得超過常人,心中大喜,便認定他必將是自己第一位高徒,於是讓他一篇一篇翻閱自己所著滿室之書。孫武按老師指點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他深為鬼穀先生高深的思想所折服,仿佛走進了一座智慧的殿堂,令自己立即變得靈氣起來。一年多過去,孫武已把鬼穀先生所著書讀畢,於其精義爛熟於心,且能相互融彙,於是鬼穀先生開始考察孫武的讀書心得,他說道:
“徒兒已把我之所著書閱讀一遍,對於兵家之機有所悟知?”
孫武坦然答道:“學生略有所得。”
鬼穀先生道:
“觀你聰穎異常,當有所得,且答我問。一個指揮作戰的將帥,手中擁有數倍於敵的大兵,他能否奪取這場戰爭的勝利呢?”
孫武答道:“可能勝利,也可能失敗。”
鬼穀先生問道:“什麼意思?”
孫武答道:“善用兵者勝,否則敗。”
鬼穀先生問道:“何以見得?”
孫武答道:
“桓公二年,齊國強大的軍隊向魯國進攻,弱小的魯軍前往迎戰,而齊以強敗,魯以弱勝,以此知之。”
鬼穀先生問道:“齊為何以強卻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