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真正的紅顏禍水——慈禧太後顛覆河山(1 / 2)

雖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對女人的歧視也根深蒂固。且不說孔老夫子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就是一句“牝雞司晨”,就為多少血腥提供了理由。然而更殘酷的是牝雞司晨真的帶來了不幸,與我們時代最近的例子,就是那位有名的老佛爺——慈禧太後。葉赫那拉的詛咒慈禧出身於葉赫那拉家族,傳說愛新覺羅家族和葉赫那拉家族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尤其是那句“興於葉赫,亡於葉赫”,更為慈禧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在明朝末年,葉赫部非常強大,因為世代聯姻,努爾哈赤在統一蒙古與東北其他各部的戰爭中得到了葉赫部的大力支持。誰知硝煙尚未散去,努爾哈赤便轉過身來向葉赫那拉氏宣戰。領兵包圍了葉赫城後,努爾哈赤沒有立即攻城,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請求葉赫部投降,理由是女真人要團結成一個部落,才能反抗明朝的壓迫。可是葉赫家族卻不願被人統治,更不願再為一個忘恩負義的人賣命。於是努爾哈赤下令,隻要葉赫部 的人投降,一律給以高官厚祿;凡是反抗的,一個不留,全部 殺死。葉赫部 寧死不降,但是寡不敵眾,最終葉赫城被破,葉赫部 數萬族民被毫不留情地殺死,葉赫部的首領金台吉死前詛咒說:“即使我葉赫部隻剩下一個女人,也要讓愛新覺羅家族滅亡!”

據說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清朝的曆代皇帝都避免冊立葉赫部的女子為後。

而大清帝國正是在出身於葉赫部的慈禧主政期間走向了崩潰,因此後人說金台吉的詛咒應驗在了慈禧身上。事實上,慈禧的葉赫部出身並沒有給她帶來任何影響。鹹豐二年,一個沒落的滿籍道員家中的17歲女兒被宮中選中,並被鹹豐帝賜號為蘭貴人,她就是日後執掌大清權柄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後。根據清朝後妃製度,後宮的位號有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等級,貴人列於第六等。據說鹹豐帝非常喜歡蘭花,蘭貴人這個封號似乎意味著這個剛剛入宮的葉赫家的女兒得到了皇上的另眼相看。僅僅5年後,蘭貴人就變成了懿貴妃,而且是鹹豐帝唯一的兒子的母親。這個22歲的女孩擁有了無限的未來。

殘酷但不血腥的開始

鹹豐帝沉湎酒色,慈禧很早就開始替丈夫處理政務。讓人們真正認識到這個女人深沉一麵的是“辛酉政變”。鹹豐十一年(1861,農曆辛酉年)八月,鹹豐帝在熱河駕崩。離世前,他委派肅順等八位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子。鹹豐帝的這個計劃看似周密,卻低估了自己枕邊人的欲望。那時的慈禧還是27歲的懿貴妃,丈夫死了,兒子即將登基,她也就成了太後,眼看無上權力即將落入自己掌中,可是肅順這些輔政大臣卻完全控製了熱河行宮,一切政令措施都必須出自他們之手。這讓熱衷於權力的懿貴妃難以接受。肅順等人勢力強大,要想奪回權力,首先需要找到重量級的同盟。懿貴妃首先想到的是恭親王奕。奕是鹹豐皇帝的親弟弟,據說當年兩人為了奪得皇位無所不用其極。鹹豐帝當上皇帝後,雖然沒有要了這個弟弟的命,但也一直把他排斥在最高權力圈之外。奕才華出眾,始終有一批大臣支持他。鹹豐帝駕崩後,朝中一片混亂,奕隻想挽救祖宗傳下來的基業,對皇位暫時沒有興趣。從各方麵講,他都是一個合適的合作者。可是如何才能瞞過輔政大臣們的眼線,聯係到此時還在北京城的奕呢?懿貴妃想到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有一天,懿貴妃身邊的小太監安德海突然和皇後身邊的侍女吵了起來。懿貴妃為了尊重皇後,狠狠地處罰了安德海,並命首領太監把他遣送回京,派在“大掃處”做苦力。一個小小的太監受罰,當然不會被日理萬機的輔政大臣們當回事,安德海順利回到京城,輾轉見到了恭親王,把蓋有皇後私印的懿貴妃的親筆信交給了他。懿貴妃就是通過這封信,表達了希望恭親王能支持她政變的願望。除了恭親王以外,懿貴妃還利用安德海暗中拉攏了一大批對肅順等人不滿的滿漢官員,這些人成了日後懿貴妃掌權的最初政治班底。辛酉年九月二十九日,即1861年11月1日,懿貴妃已經成為慈禧太後,並與慈安太後趕在輔政大臣們之前回到北京。按照信中的計劃,恭親王奕帶著文武百官在德勝門迎接兩位太後。兩位太後容顏憔悴,顧不上回宮,就在當場向文武百官哭訴輔政大臣欺侮孤兒寡母的欺君行徑。在奕派和兩宮太後的聯手操作下,官員們群情激憤,輿論完全倒向了太後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