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先生是20世紀中國最負盛名的哲學家之一。與同時代和他齊名的哲學家金嶽霖、熊十力、梁漱溟不同,他同時也是現代中國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早在1928年,羅家倫、馮友蘭、楊振聲一起代表國民政府接收清華,宣布清華學校改為“國立清華大學”,馮友蘭出任秘書長,成為清華大學三人核心領導(三巨頭)之一。1930年羅家倫辭職離開清華後,馮友蘭為校務委員會主席,主持清華工作11個月。1931年以後,他出任清華文學院院長,並以文學院院長的身份長期參加7人組成的清華校務委員會,直至解放。從1931年到1948年,他始終是清華大學的決策核心成員之一,梅貽琦、馮友蘭、葉企孫三人則是這一時期清華核心的核心。1948年底梅貽琦離開清華之後,馮友蘭再次被推為校務委員會主席,並在清華解放後被任命為校務委員會主任,主持清華工作。
長期參與中國一流大學教育行政的工作,以及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兩所中國最高學府長期任教的經曆,使得馮友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的特點是,以哲學家的眼光透視大學教育的問題,提出了一係列有關大學教育的重要理念和觀點。馮友蘭的教育思想是他整體哲學思想的一部分,在全社會關注大學教育與大學精神的今天,對馮友蘭的教育思想進行整理、總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而且有現實意義的。
因此,2010年11月,在清華大學即將舉行百年校慶之際,我們舉辦了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的學術討論會,以“馮友蘭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為主題。會議由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發起,聯合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清華大學哲學係、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市哲學會、馮友蘭研究會共同主辦,由清華國學研究院負責承辦。在開幕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表示,這一活動既是對清華前輩的追懷和學習,也是對清華教育理念的回顧與總結,具有重要的意義。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認為,馮友蘭先生在清華的教書生涯中,曾提出學術至上、名師中心、教授治校、研究自由等教育理念,對於我們今天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馮先生的女兒、著名作家宗璞先生的致辭,情真意切,十分感人。紀念會上,清華校友、西北大學前校長張豈之教授作了名為“修辭立其誠與馮友蘭先生文風的特征”的主題報告,重點分析了馮友蘭先生著作的文字風格和行文特點,從獨特的角度探討了馮先生的學術思想。著名翻譯家文潔若、聞一多之子聞立雕、張奚若之子張文樸及其他幾位清華老校友,作為馮先生的學生,回憶了馮先生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和北京大學的教育活動及其理念。數十名學者宣讀了論文,並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同時,會上還舉行了第二屆“馮友蘭獎”獲獎名單發布會。該獎金由馮友蘭研究會評發,通過獎勵在馮友蘭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者,以推動中國哲學的發展。
本書是本次會議論文的合集,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排序,翟奎鳳同誌做了不少工作。論文集的出版得到了朱傑人教授和華東師大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謹向朱傑人教授和華東師大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謝!
陳來
2012年8月3日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