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末期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於齊景公四十八年(前500)。晏子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他曆事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盡忠極諫,機敏善辯,政績卓著,是繼管仲之後,齊國曆史上又一位有名的賢相。
據史書記載,晏子身材矮小,“長不滿六尺”,但他卻最終“身相齊國,名顯諸侯”。晏子生活於春秋末期,正處在孔子所謂的“禮崩樂壞”的大變革大動蕩曆史時期。一方麵,周天子的權力和威望江河日下,諸侯之間爭權奪利,戰爭頻繁。另一方麵,齊國自從管仲死後,齊桓公晚年昏庸,他的五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自相殘殺,導致齊國內亂和此後政局長期不穩定。
晏子前後輔佐三位君主,雖然最終得到重用,但也受到過一些人的懷疑。齊國大夫高昭子曾經問他說:“子事靈公、莊公、景公,皆敬子,三君之心一耶?夫子之心三耶?”晏子回答說:“嬰聞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嬰之心非三也。”可見晏子正是以同樣的一顆忠心來對待這三位君主的,因而才能始終得到信任。
晏子是以善諫而著稱的。有一次,齊景公一匹心愛的馬病死了,景公大怒,要治馬夫之罪。晏子對齊景公說:“這人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而死,讓我為您教訓他一番,讓他知道自己的罪過,再送去監獄治罪”。景公同意後,晏子就對那個人說:“你有三大罪狀:國君命你養馬,你卻讓馬病死了,這是死罪之一;你養死的又是國君最心愛的馬,這是死罪之二;你讓國君因為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聽說後必然要怨恨我們的君主,諸侯聽說後必然會輕視我們國家。你讓國君的馬病死,使老百姓對國君積下了怨恨,我們的軍隊也要被鄰國打敗,這是死罪之三。”齊景公聽了長歎一聲說:“請您放了他吧,不要因此而損傷了我仁愛的德行。”
還有一次,齊景公因晏子的住宅靠近集市,要給他換一處住所,被晏子拒絕。景公又笑著問:“你住的房屋靠近集市,你知道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便宜?”晏子回答說:“假肢貴而鞋子便宜。”原來景公濫施刑罰,常把犯人的腳砍下來,所以裝假肢的人很多。齊景公聽了,明白了晏子的意思,從此減省了刑罰。
晏子還以在外交活動中機智善辯而著稱。他曾經多次出使晉、魯、吳、楚等國,每次都能機智應對,不辱使命。晏子使楚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總之,齊景公時代,在晏子的輔佐下,由於客觀的原因,齊國沒有像管仲時代那樣稱霸天下,但是無論內政外交在列國中都仍處在強勢地位,保持了數十年穩定的局麵。
晏子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春秋戰國之際的墨子,繼承並發展了晏子的學說,創立了墨家學派。晏子的許多言行和思想,如尚賢、節用、節葬、非儒、非樂、明鬼神之事、反對不義之戰等,都被墨家學派繼承和發展,幾乎成為其主導性思想。所以,唐代柳宗元在《辯晏子春秋》中,甚至提出應將晏子列為墨家。
晏子與比他稍小的孔子是同時代人,孔子對他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孔子曾說:“晏平仲與人交,久而敬之。”孟子對晏子的評價也很高,他說:“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雖然晏子對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是不讚同的,但是晏子所主張的禮治思想卻與儒家有不少相同或相通之處,漢代學者多傾向於將晏子列入儒家。
近三千年過去了,晏子的形象依然高大、清晰,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