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是中國人很熟悉的俄羅斯作家,而他的妹妹瑪麗雅·巴甫洛芙娜·契訶娃卻鮮為人知。
瑪麗雅出生在俄國廢除農奴製的第三年,即1863年,逝世於1957年。瑪麗雅曾在逝世前一年寫的回憶錄《遙遠的過去》中說:“我的生命確實是漫長的。……誰活得時間長,誰就應該做更多的事。我不敢說,我已經做了許多事,然而在我93歲的時候,我可以說: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作家契訶夫,因此我完成了我想做的事。”
瑪麗雅生在一個大家庭裏,有四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契訶夫是她的三哥,比她大三歲半。瑪麗雅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她與哥哥契訶夫從少年時代起關係就很密切,這種關係是在患難中形成的。當瑪麗雅13歲的時候,大哥和二哥已經離開家,去莫斯科讀書,父親在俄國南部塔甘羅格市經營的小食品雜貨店倒閉,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不久,父親為躲債也逃到莫斯科。後來,全家搬到莫斯科,隻有契訶夫留在故鄉中學讀書。瑪麗雅小小年紀,就要代替身患疾病的母親,承擔所有家務,洗衣做飯,縫縫補補,還要抽時間織頭巾賣錢貼補家用。後來契訶夫曾經說:“瑪麗雅是我們家的主管,要是她不在家,連粥鍋都開不了。”契訶夫1879年中學畢業,爭取到了故鄉塔甘羅格市提供的助學金(每月25盧布),到莫斯科大學學習醫學。他的這筆助學金對處於苦難之中的契訶夫一家來說,簡直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全家人的日子才漸漸好轉。契訶夫看到瑪麗雅為維持家庭生活、照顧父母辛勤勞動,對她格外愛護和尊重。也就是從1879年起,契訶夫不但在大學讀書,而且利用夜晚的時間拚命寫作,開始踏上了文學之路。他用得到的稿費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家人生活狀況,後來還為瑪麗雅繳學費,讓她到高等女子學院學習。隨著契訶夫的作品不斷發表,他在家裏的威望也越來越高,漸漸取代了父親在家中的地位,成為一家之主。這樣,契訶夫和瑪麗雅便承擔起照顧父母和家裏生活的重擔,成為契訶夫一家的兩根互相依存的支柱。
1884年契訶夫從莫斯科大學醫學係畢業,在家裏掛牌行醫,同時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學創作上,逐漸成為俄國文壇上耀眼的新星。瑪麗雅為哥哥契訶夫取得的成績感到由衷的高興,在生活上對他細心照顧,千方百計為他創造舒適、安靜的寫作條件,同時還在醫務上幫他的忙,成為哥哥的“醫務助手”。有時契訶夫不在家,她都能為病人開藥解憂。
契訶夫決心獻身於文學事業後,健康狀況越來越差,決定搬離莫斯科,到農村居住。瑪麗雅對哥哥的病心急如焚,竟在隆冬季節頂著嚴寒為哥哥尋找、查看莊園。契訶夫對妹妹無限信任,自己連到實地看也沒看,就同意購買瑪麗雅選定的莊園。1892年契訶夫全家搬到離莫斯科不很遠的梅裏霍沃村居住。
此後,契訶夫寫下大量作品,同時還從事繁重的社會工作:參加全俄人口普查,救濟饑民,預防霍亂,為農民看病,為農民子弟建造學校,到薩哈林島(即庫頁島,下同——編者注)考察,等等。值得指出的是,契訶夫的這些社會工作都是無償的,非但如此,他還要經常為這些工作順利開展,自掏腰包,提供資金。在契訶夫的影響下,瑪麗雅除了忙自己的中學教員工作和繁瑣的家務外,還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為梅裏霍沃的農民子弟建造了一所小學。她所建造的小學至今尚存。
瑪麗雅年輕時長得很漂亮,心地善良,活潑愉快,許多人都追求她,向她求婚。可是她每次都把自己的婚姻大事告訴哥哥契訶夫,征求他的意見。最後一次,求婚者是她認識了多年的朋友亞曆山大·伊萬諾維奇·斯瑪金。她心裏鬥爭非常激烈,好幾天沒有給斯瑪金回答。最後,她還是把斯瑪金求婚的事向哥哥和盤托出。關於這件事,瑪麗雅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哥哥當然明白我要嫁給誰,可是他什麼話也沒有說……我明白,如果我到另外的人家去,到自己的新家去,他不會承認他將感到痛苦……他永遠不會說出‘不’這個字……幾天過去了,安東·巴甫洛維奇對我的坦白依然沒有回答……我想了許多許多。最後,憑著對哥哥的熱愛,憑著對他的依戀之情,我對問題做出了決斷。我不能讓哥哥不愉快,不能讓他習慣了的生活方式變得不協調,不能讓他失去我一直千方百計為他創造的寫作環境。我告訴斯瑪金,我拒絕他的求婚。”就這樣,瑪麗雅為了哥哥契訶夫拋棄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一生未嫁。但是,契訶夫直到逝世也不知道瑪麗雅不結婚的原因。當斯瑪金已經變成白發蒼蒼的老人的時候,還對朋友說,他愛了瑪麗雅一輩子,然而,他也不知道瑪麗雅為什麼拒絕他的求婚。忠貞不渝的愛情是人間寶貴的感情,而瑪麗雅對哥哥的愛卻超越了男女之間的愛情。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