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非凡少年(1 / 3)

大唐帝國的開創者唐高祖李淵,自稱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占據今天甘肅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的西涼國建立者李暠的後代,李暠對自己的家族有明確的說明。這位十六國時期的涼武昭王字玄盛,小字長生,是隴西成紀人,也就是今天甘肅省天水市人。李暠的十六世祖,就是西漢武帝時期,因為抗擊匈奴而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李廣的曾祖父李仲翔在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時就做了將軍,因為與羌人作戰時戰死在素昌,李仲翔的兒子李伯考前往奔喪,將父親葬在隴右西北的狄道東川,所以李氏家族世代住在西州,算是西州的大姓家族。

李暠的高祖李雍和曾祖李柔在西晉時都做過郡守,祖父李和在西晉發生永嘉之亂時,在前涼政權創始人張軌手下做武衛將軍,因為有戰功,封安世亭侯。李暠的父親李昶死得很早,李暠是他的遺腹子。後涼政權建立者呂光,本是前秦苻堅手下的大將,他趁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戰敗,在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稱王建國。不過呂光手下的盧水胡(匈奴部落之一)酋長沮渠蒙遜叛離後涼,在公元397年推漢族人段業為王,建立了北涼。李暠原在段業手下做寧朔將軍、敦煌太守,因為段業派索嗣來接替他的職務,他殺死索嗣,在公元400年自稱涼公,以敦煌為基地,發展經營。公元405年遷都酒泉,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起西涼政權,他自己做了涼武昭王,一度控製河西走廊全境,在公元417年以67歲的年齡病逝。

李淵自稱李暠是他的七世祖,並且說明:李暠的兒子李歆在李暠死後,被臣僚們擁戴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涼州牧、護羌校尉,繼續管理涼州。這時匈奴沮渠蒙遜來犯,李歆與之交戰數年,敗於蓼泉,為沮渠蒙遜所害。李歆的兒子李重耳歸附了北魏政權,做了北魏的弘農太守。弘農郡在今天陝西省關中地區東部,可以說李淵的祖先基本是在今天甘肅省和陝西省活動,所以屬於關隴貴族集團。李重耳的兒子李熙做了北魏的金門鎮將,派在武川做邊疆守將。當時北魏受到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柔然的威脅,於是在其北部邊疆設立了一批軍鎮,相當於今天的邊疆軍區。主要有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磴口縣東北的沃野鎮,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北的懷朔鎮,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西南的武川鎮,位於今天河北省張北縣西的撫冥鎮,位於今天河北省張北縣的柔玄鎮,位於今天河北省沽源縣的懷荒鎮。這六個軍鎮的軍人在鎮將率領下,在所在防禦區長期居住,屯田戍邊。李熙受鎮將之職,隻好以身作則,把自己的家也安在了武川。李熙的兒子名叫李天賜,由北魏政權授以幢主之職。李天賜的兒子就是李淵的祖父李虎,他在宇文泰控製的西魏政權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被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因為在支持宇文氏家族建立北周政權過程中立功,與李弼、趙貴、獨孤信、達奚武、豆盧寧、賀蘭祥、尉遲迥等人共封“柱國”,並稱“八柱國之家”。等到周閔帝做皇帝時,李虎已死,李虎的兒子李日丙襲封唐國公,做了北周朝的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他安家在長安,於是,李淵作為李昞的兒子,出生在長安。

雖然李淵在史書上為自己勾畫了這樣一個顯赫的家世出身,但是,還是留下了一些疑點,使得人們並不是那麼相信。所以在唐太宗時,有一個和尚法琳曾對唐太宗說:“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本是北代神君,和大野氏同一部族。陛下其實用不著棄北代而認隴西。”這說明李淵家族,其實是漢化的鮮卑族人。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已經證實李淵實際是西魏弘農太守、鮮卑大野氏人李初古拔的後代,因此,我們在介紹李淵的家世時,不但要重複曆代正史中的內容,而且要說明這個家族與鮮卑族的特殊關係,這樣才能理解唐代曆史上的許多獨特現象。

鮮卑人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古代少數民族,西漢時期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過著遊牧漁獵生活,被西漢政權稱為“東胡”的一支。當時匈奴控製這一地區,鮮卑人曾經與另一支東胡——烏桓人聯合抗擊匈奴,但是戰敗,於是臣服於匈奴冒頓單於,受匈奴貴族奴役。他們每年都要向匈奴繳納牛、羊、馬,如果繳不上,匈奴就會來掠奪,還要強迫掠奪來的人口做奴隸。漢武帝時,西漢對匈奴戰爭取得上風,尤其是在霍去病打敗匈奴左部後,開始經營東北地區。聚居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烏桓山周圍的烏桓族,被霍去病下令遷至上穀、漁陽、遼東等地,鮮卑人則聚居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前旗的鮮卑山地區,既表示臣服西漢,又與匈奴保持聯係。

到了西漢末年,匈奴趁王莽改製導致的混亂局麵擴展勢力,使鮮卑人再度依附匈奴。東漢初年,鮮卑人跟著匈奴貴族一道到遼東搶掠,對東漢的東北邊疆造成危害。公元45年,東漢的遼東太守祭彤率軍打敗了鮮卑人,一個鮮卑首領偏何率領他的部族投降了東漢,協助東漢軍隊打擊匈奴。不久,鮮卑的另一個貴族於仇賁到東漢國都朝拜東漢光武帝劉秀,劉秀封他為王,並且讓在遼東統治烏桓人的護烏桓校尉同時統轄鮮卑人。到了東漢安帝永初年間,相當於公元107年-113年,鮮卑族首領燕荔陽到洛陽朝拜漢安帝,當時聽政的鄧太後封燕荔陽為王,賜給了印授。東漢政府認為扶植鮮卑人可以牽製匈奴,所以每年賞賜鮮卑貴族大量財物,允許漢族百姓與鮮卑人開展貿易。鮮卑人向內地輸入了毛皮、牛、羊、馬等畜產品,從內地得到精良的金屬製品、生產工具和武器,以及絲綢、陶器等生活用品,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都大為加強。等到北匈奴被東漢軍隊所擊潰,鮮卑人乘機進入北匈奴領地,將當地各族人都同化為鮮卑人。這樣,鮮卑人開始成為一支不可小看的力量了。到了東漢桓帝時,鮮卑族首領檀石隗製定了法令,在農業、畜牧業、狩獵業之外,又提倡捕漁業,並且在今天河北省懷來縣北的彈汗山輟仇水建立起行政中心,實行王位繼承製,標誌著鮮卑政權從此誕生。檀石隗對丁零、夫餘、烏孫等少數民族用兵,占據了原來匈奴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區。他又開始南下騷擾東漢的邊境,並且在熹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77年,打敗了前來阻擋的東漢軍隊。不過,在檀石隗死後,他的子孫們相互爭奪統治權,使得鮮卑政權一時未能發展。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各割據勢力為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紛紛發展騎兵。因為中國古代戰爭自秦統一以後,傳統的車戰已經退出曆史舞台,騎兵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中國內地不但缺少適合用作戰馬的優良馬種,而且缺少善於騎射的騎手。在兼並戰爭的威脅麵前,各割據勢力的統治者,隻好請“生時氣雄,小養馬上,長習陣敵”的邊疆少數民族幫忙。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統治權的官渡之戰中,雙方都動用了有少數民族參加的騎兵作戰。曹操後來還北征烏桓,以肅清袁紹的殘餘勢力,這說明三國時,少數民族和內地的關係大為緊密,鮮卑人因此不再受匈奴故地的局限,開始進入今天的遼寧、河北、甘肅、青海等省境內。當然,其他少數民族也在行動,匈奴和來自西域的羯人大量進入今天的山西省,氐族和羌族進入了今天的陝西、甘肅、四川等省,這五個大量進入內地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在當時被並稱為“五胡”。

西晉統一全國後,對進入內地的少數民族歧視壓迫,不但強迫他們當兵,向他們征收賦稅、征派徭役,而且掠賣他們充當奴婢。例如並州刺史司馬騰就曾經擄掠了許多匈奴人和羯人,兩人一枷,送到冀州去賣,並且在沿途加以毆打侮辱。少數民族在深受階級與民族雙重壓迫的情況下,必定要進行反抗,早在公元294年,匈奴人郝散就在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率眾起義;兩年後,郝散的兄弟郝度元聯合馮翊(今陝西西安東)、北地(今陝西富平、耀縣一帶)兩郡的匈奴餘眾馬蘭羌和盧水胡起兵,殺死西晉的北地太守張塤,又打敗了馮翊太守歐陽建和雍州刺史解係的軍隊。公元297年,氐族人齊萬年率領西北各族人民在秦州(今甘肅省東部)、雍州(今陝西省關中地區)起義,堅持鬥爭達三年之久。在這樣一種形勢下,當西晉政權內部出現“八王之亂”,各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立刻乘虛而入。公元304年,匈奴首領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省離石縣東部)建立起了漢政權,先後攻占了上黨、太原、河東、平陽等郡。公元308年,劉淵自稱皇帝,把國都遷至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又派他的兒子劉聰、族子劉曜率軍進攻西晉國都洛陽。西晉政權在內亂中耗盡了力量,麵對劉漢匈奴政權的進攻毫無抵禦能力。公元311年,劉聰在做了劉漢政權的皇帝後,派劉曜、王彌等人率軍攻入洛陽,俘虜了晉懷帝司馬熾。西晉的一些大臣隻好在長安擁戴司馬鄴做皇帝,這就是晉湣帝。不想公元316年,劉曜又率軍攻入長安,俘虜了晉湣帝,西晉從此滅亡,中國進入了曆史上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所謂“五胡十六國”,是指在西晉滅亡後,中國北方各族統治者互相爭奪地盤,擴展勢力,從公元316年到公元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方這100多年間,先後由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少數民族建立起十六個政權統治中國的北方地區。其實在這一曆史時期,漢族在中國北方也建立過政權,而且建立過政權的少數民族也不止五個。我們簡要統計如下:

(1)匈奴三個政權:前趙(就是劉淵所建的漢政權,後來由劉曜奪取政權後改名,並且遷都至長安,曾擁有今陝西省全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地區)、北涼(沮渠蒙遜所建,擁有今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夏(赫連勃勃所建,擁有今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內蒙古自治區一部分)。

(2)羯族一個政權:後趙(石勒所建。擁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諸省和江蘇、安徽、湖北、甘肅、遼寧的一部分)。

(3)鮮卑族九個政權:遼西(今遼寧、河北省的部分地區)、代(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山西北部,就是後來的北魏前身)、宇文(今河北省北部)、前燕(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及遼寧一部分)、後燕(今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遼寧一部分地區。)、南燕(今山東、河南一部分地區)、西燕(今陝西、山西一部分)、西秦(今甘肅省西南部)、南涼(今甘肅西部,青海一部分地區)。

(4)氐族三個政權:仇池(今甘肅東南部)、前秦(一度統一中國北方)、後涼(今甘肅西北部、新疆南部、青海之一部分)。

(5)巴氐族一個政權:前蜀(原名“成”,又改名“漢”,今四川省和雲南、貴州一部分)。

(6)羌族一個政權:後秦(今陝西、甘肅、河南省)。

(7)漢族五個政權:前涼(今甘肅西部、新疆南部、青海東部)、冉魏(與後趙轄地相同)、西涼(今甘肅西部)、後蜀(今四川省)、北燕(今河北省東北部、遼寧省一部分)。

總計有七個民族建立了二十三個政權,其中鮮卑人建立了九個政權,可以說就在這一曆史階段,鮮卑人開始了步入他們輝煌的曆程。

鮮卑人在曆史上嶄露頭角的時間是公元352年,由於後趙統治者石虎殘暴無比,導致人民反抗。後趙的大將軍冉閔是漢族人,他認為奪取政權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號召漢族人民起來推翻後趙羯人統治,於公元350年殺死石虎的繼承人石鑒,建立起魏政權,史稱“冉魏”。冉閔奪得政權後,主張民族複仇,對羯人及其他少數民族大動幹戈,共殺死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二十餘萬人,激起各少數民族的強烈反抗。氐族、羌族與鮮卑族聯合向冉魏發動進攻,到了公元352年,冉魏抵擋不住了,鮮卑族首領慕容雋從東北攻入冀州,消滅了冉閔集團,在後趙與冉魏的都城鄴(今河北臨漳縣)建立起前燕政權,控製了中國北方東部地區。中國北方的西部地區則由前秦、仇池、前涼所控製。鮮卑族的另一位首領拓跋什翼犍在公元338年建立了代政權,都城在盛樂,即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的和林格爾,他設置了各級官吏,製定了法律,並且提倡農業生產,使代政權在內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取得較大進展。不過前秦苻堅政權迅速強大起來,在攻滅前燕、仇池、前涼等政權後,又於公元376年攻打代,拓跋什翼犍兵敗身亡,代為前秦所滅。

苻堅在統一了中國北方後立刻向南方的東晉政權發起進攻,不料在淝水大敗,鮮卑族和羌族首領乘機脫離前秦控製,出現了後燕、西燕、後秦、西秦、後涼、北魏六個政權。其中北魏政權是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圭在公元386年恢複代政權後改名的鮮卑人政權,在激烈的爭鬥中集聚了實力,逐漸顯露出優勢來。公元395年,後燕大軍進攻北魏,拓跋圭率兵迎戰,在參合陂(今山西大同市東南)大敗燕兵,並且乘勝南下追擊,奪得中山(今河北定縣)、鄴城等重要城鎮,進而占據有黃河以北地區,形成崛起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