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率兩千漢軍出發討伐齊國後,將軍營設在黃河北岸的劉邦,在開軍事會議時問眾將領:“我們應該渡河與項羽決戰嗎?”眾將開始各抒己見。郎中鄭忠站出來說:“就目前的情況講,我軍現在應該高築壘,深挖塹,想辦法擴充兵力才行。”"你是這樣看的嗎?"劉邦有些嚴厲的問道。"就算豁出命,微臣也要勸阻主公要與楚軍決戰的決定。"鄭忠絕然的說道。"這樣啊!”劉邦態度緩和下來,語氣溫和地說:“那就照鄭忠意見辦吧!”劉邦雖然不決定越過黃河與項羽決戰,但劉邦和他的謀士們也知道,如果漢軍無所作為地隻取守勢也很危險,如果劉邦的漢軍在北岸不能迅速讓軍隊強大起來,而安定下來的楚軍就會迅速膨脹,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大。因此,劉邦決定派出大批部隊,到項羽軍的後方進行騷擾。切斷運糧道路,把項羽的注意力吸引到那邊去。項羽把幾乎把全部力量都擺到了第一線,後方很空虛。漢軍長途奔襲楚軍南方根據地的隊伍,主將選用了兩個並不十分出色的人,但都劉邦認為十分忠誠的人。劉邦任命自己童年時期的朋友盧綰和本家兄長劉賈做了這個任務的將領。針對齊國,劉邦在派韓信出兵的同時,還進行一項秘密工作,派老儒生酈生出使齊國。對於這位酈生,劉邦的營帳裏的人眾說紛紜。張良等人曾說:"那位老爺子是不是覺得活著沒什麼意思了?"大家稱呼的酈生名叫酈食其,原本是高陽小城的一個看門人。假如酈生不遇上亂世,他肯定會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儒生在鄉下養老送終的。在秦軍還正處於鼎盛時期,劉邦不斷地收攏各方麵的殘兵敗將,轉戰各地,從髙陽小城經過時,剛好給酈生看到了。酈生內心斷定:"沛公才是個真正寬宏大度的長者!"有此觀點的酈生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他便投到了劉邦的帳下。他曾經對劉邦說:"從高陽這座小城經過的將軍很多,看來看去哪個也沒有大出息。我認為隻有您才具有容納別人意見的度量,因此才投過來的。"酈生主要的任務是向劉邦提供意見、形勢分析、政治策略以及情報等。酈生第一次向劉邦提供的是情報。他說:"再往前就是陳留,秦在那裏儲存了大批糧食,將軍應該去攻打那座城池,把穀物都控製在自己手裏。要進攻那座城,有個好辦法……"劉邦照他所講的辦法攻下陳留,得到了糧食。得到了糧食的劉邦,投奔過來的士兵就越來越多,轉眼間就成了一支大軍。酈生讓劉邦感到儒生中也有十分難得的人物。劉邦以前一直認為,儒生隻是一幫纏著人講些狗屁不通的理論的家夥。劉邦在恩賞方麵是很慷慨大方的,馬上就提拔酈生當了廣野君。不過,一向以粗暴和討厭儒生而聞名於世的劉邦,也並非始終如一地尊重酈生,有時就能聽到他這樣吆喝酈生:"喂,你來說說!"酈生總是不斷地獻上計策。但在一般人眼裏,常常是三個裏麵就有兩個是愚不可及的計策。不可思意的是,一般人以為可以輕易看明白是個愚蠢的計策,劉邦竟不止一次地上了這些愚蠢計策的當,每次都得由張良出麵,費好大力氣去做善後工作。"酈生其實真是個不好對付的人。"通過長時間對酈生的了解後,張良得出一個結論,他並不認為酈生的計策是愚蠢的計策。以老子、莊子的忠實信徒行走於世間的張良認為,酈生是企圖借助劉邦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儒家理想。酈生的有些提案露骨地表明了這種用心,有些提案雖然很好,可是對於生活在亂世中的人們來說,是脫離現實情況的,許多美好的理想對於生活在生命都無法保障的人麵前,就猶如空中樓閣。隨著酈生越老,他這種用心似乎就越明顯。張良對酈生出使齊國十分擔心,認為酈生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幾乎不顧一切的做法,終會成為至於酈生死地的主要原因。出使齊國,去說服齊國降漢,是酈生主動提出的計策。酈生向劉邦提建議的時候說:"齊乃是一個強國。隻用兩千人就想取下整個齊國,就如同以卵擊石,如有意外韓信說不定就會死在齊國戰場上的。齊國本是田氏之國。被秦滅亡之後,田姓王族們都成了庶民。是趁著這次天下大亂的時機,有一個叫田儋的人用詭計殺死了狄縣縣令,聲稱:他有原來王族的血統。從今天起他就是齊王。他宣布自立後,侵占了周圍的領地。這個人在一次與秦將章邯的戰鬥中,因打敗仗而丟掉了性命。以後田氏內部的權力之爭便愈演愈烈,一會兒你當王,一會兒他又當了宰相。現在是田儋的本家侄子田廣在當齊王,一個叫田橫的身經百戰的武將當了宰相。齊國的實權全都掌握在田橫手裏。田橫是個有威望的人。由於田橫善用賢者,愛惜士,在治理民眾方麵很有一套辦法,因而在這樣混亂的世道裏,齊國也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田橫是個儒家信徒。我跟他打過一些交道,我去了他肯定會見我的。主公如果讓我做使者,老臣將以不戰的方式將其徹底說服。隻要主公對承諾,如果齊國能站在漢王的一邊,不用士兵流血,齊國就能保證安然無恙。其它的事情,就由老臣憑三寸不爛之舌去說服他吧!""隻靠我的承諾,就能把齊的七十多座城池說到漢這邊來嗎?"劉邦難以置信的問道。酈生沒有直接回答劉邦,而是反問道:“主公應該知道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主張合縱的蘇秦和主張連橫的張儀吧?”“主張合縱的蘇秦和主張連橫的張儀,這二人均以各自的雄辯和妙計向各諸侯國王遊說,使那些國王對自己言聽計從。他們是用蒙騙的外交技巧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人,世人都稱他們這類人為縱橫家。你明明是個儒家信徒,難道也要學縱橫家的那一套嗎?"劉邦仿佛有些憤怒。"老臣可不會像縱橫家那樣,盡幹些缺德少禮的事。老臣隻是想以儒者的身份,試著對齊王和田橫做做說服工作。"酈生泰然自若的回答著。"齊是個不容小覷的大國,齊有七十多座城池,如果都死心塌地進行防衛作戰,即使動用三十萬大軍去平定,恐怕也得用上一年多的時間吧。那就去試試吧!成功了當然是最好,就算不成功也是情有可原,不能怪你。”劉邦毅然同意。說完立即讓人取來印璽,並給齊王寫了一封親筆書信。不知為何,對於這出使齊國的決定,劉邦並沒有告訴正在行軍途中的韓信。也許是在劉邦看來,韓信沿途要增加兵力,到他有能力攻打齊國,大約還得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或者是劉邦想看韓信在自己不直接下命令時,會如何做吧,用此事來看清韓信的真麵目。而酈生卻不知道劉邦的做法,已經讓他站在了生死線上。酈生雖已上了年歲,身體還是很好,從不以年紀大為理由推卸責任,做事時很積極熱情。酈生隻用了三天,就準備好了車馬,選好要帶的人,從修武出發了。他的這支出使隊伍,加上衛兵和車夫隨行人員等,超過了二百人。隨員裏麵還包括了幾名齊國通和與田橫關係很熟的人。"我們的這次出使齊國,是到聖人和賢人之國去呀!"儒家信徒酈生出發時十分興奮對隨行的人員說道。齊國的領地中有孔子的誕生地和孟子的誕生地,酈生指的就是為此而高興得難以形容。與酈生的評價相反的是,各地也盛傳:"齊國那裏的人最善於權變,沉迷於詭詐謀略。因為田氏王族間的爭鬥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對政敵的憎恨比對外敵還要甚,以血還血的殘忍才是齊地人的特征。”酈生對這一說法並不認同,酈生想用行動來證明世人的看法是錯的,是謠言讓世人誤解了齊國人。齊國把黃河當做一條天然防線。岸邊是一個擁有龐大城郭的城市,叫平原。對於齊國來說,平原城乃是第一線的要塞之地,城內外駐滿了士兵。酈生一行人是通過韓信所平定的趙國的一個小城,渡過黃河到達齊國平原城的,而在酈生的使節團還未進入平原城之前,"漢王派的使者叫酈食其。"的事情齊國各地就都知道了,這件事是酈生派人在齊國做的工作,是酈生為談判的事而提前做的準備。因為酈生的使節團在齊地的工作做的很好,齊王向守衛黃河的主將們下達了命令:"漢的廣野君(酈生)是非常尊貴的使者,如果見到他的車馬,一律放下幹戈,閃路讓他通過!"進入平原城的酈生,見齊國軍隊充滿了臨戰氣氛,似乎把所有兵力都部署到了黃河一線,軍陣密度極大,每個士卒的麵孔都很緊張時,有些疑惑的向齊國守城將領詢問道:"這是怎麼回事?"對方用充滿埋怨的語氣反問道:“大人是漢王的使者,怎麼會不知道這件事呢?大家都知道漢王的大將軍韓信要來進攻我們齊國了,所以我們才會加強防衛的。”“原來是因為大將軍韓信的緣故啊!”聽了齊國將領的解釋,酈生的表情開始變得輕鬆自然了,酈生對齊國將士大聲說道:"我知道漢王下令讓大將軍韓信向齊國出兵的事,不過,在我的再三建議下,漢王已經將漢軍與齊國的事全權交給我了,在我出使齊國的事還沒有結果前,韓信將軍暫時是不會向齊國用兵的。我此次出使的目的就是為齊國帶來和平的。”然後酈生的使節團在齊國衛兵的護送下,向齊國的首都進發。使節團接下來通過的是曆城,曆城也可稱之為第二線的要塞,是一座具有巨大城牆的城郭。這座城裏也駐滿了士兵,當酈生的車騎快速經過時,有小孩子向使節團扔石頭。酈生對身邊的人說道:“聽過許多人說齊人愛對別國人使用陰謀詭計,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隻是因為齊國人保家衛國的願望過於強烈罷了。對這樣的國家是不應該發動戰爭的。”齊國的國都臨淄修築在低矮丘陵上,城牆又高又長,是中原以東最大的一座都市。在臨淄城外,酈生的漢王使節團受到齊王使節的熱烈迎接,你謙我讓得熱熱鬧鬧地進了臨淄城。臨淄城內十分繁華。在城外受到齊王使節的迎接,雙方互相揮動旗幟,你謙我讓熱熱鬧鬧地進了城門。臨淄城在蘇秦在世時就非常繁華。比酈生早一百年左右出生的蘇秦,當時僅是一介遊士,卻說服六國,使他們結成了對付秦國的軍事同盟。蘇秦當年他曾訪問過齊國的臨淄,對這座都城的熱鬧場麵作過描述,他這樣寫到:“臨淄的戶數有"七萬戶"。以五口之家來計算,這座城市的人口就有三十五萬,當時就已經有許多人是遊民了。臨淄的百姓大多家境都甚為殷實富足。因為不用為生活勞累奔波,這裏的百姓業餘時間很多,好遊玩,或吹笛,或鼓瑟,或擊築,或彈琴。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