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非贏即輸的博弈,也是一場險惡異常的人性搏鬥。為人處世中,我們既要有自己一套原則,又要學會在遍布謊言的人性叢林中明哲保身。弄不好輕則吃虧上當,重則任人宰割。外圓內方並非老於世故、老謀深算者的處世哲學,而是麵對挫折與困境積蓄力量的沉默。人生在世運用好“方圓”之理,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
恥於言利非善性
俗話說:“老實人吃啞巴虧,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在認識上,爭利是應該的。在世人眼裏,老實似乎就是“吃虧”、“受氣”的代名詞。他們仿佛是一群失去自我利益的人,並且似乎永遠要把自己的某些應得利益拱手讓人。他們可能會由此而感歎命運的不濟或是社會的不公正,然而,塑造自己的弱者形象、鑄就自己的慘淡人生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自己。
在同等條件下。有兩個人工作都比較勤懇認真。但在分房時,一個“有苦難言”,對單位隻提了一次要求。雖然自己結婚五年了,可一家三口人仍然擠在一間破舊的平房裏;但另一位卻三天兩頭地找老板訴苦,有空就撥撥老板腦子裏麵分房的這根弦,結果被優先考慮,而他的那位老實的同事卻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難道他不明白其中的奧妙嗎?
當人們談論究竟為什麼工作的時候,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例如做貢獻,為國家振興和民族崛起,確實有這種情況,這是可以上報或發新聞的話。但是,大多數人都不能否認自己也是為利益工作的,例如金錢、福利、職務、榮譽等等,否則就顯得太虛偽了。在當今社會中,我們說為利益而工作是非常正常的。尤其現在私人企業林立,在與老板相處的過程中要學會爭利,有許多老實人就是因為不會爭利而“吃虧”。
《聖經》中有則故事:有位先生升天後要進入天堂去享受榮華富貴,就排隊領取進入天堂的通行證。後麵的人來了直接插在他前麵,他卻保持沉默,絲毫沒有任何反抗或不滿。等了若幹年,他仍排在隊的末尾,沒有領到通行證。
這個故事對人深有啟發。在利益麵前,不要逆來順受,也不要過分謙讓,要大膽地要求自己應當得到的利益。
一般不會爭利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不敢爭利。甚至連應該得到的也不敢開口,既怕同事議論,又怕給老板留下壞印象。大有君子不言利的味道;一種是過分計較,利不分大小,有則爭之,天天跟在老板屁股後講價錢、要好處,把老板追得很煩。
你認為向老板要求利益就肯定要與老板發生衝突,給自己找麻煩,影響兩者的關係,什麼都不敢提,結果常常是一事無成。幹好本職工作是分內的事,要求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應該得到的就越多。
隻要你能為老板幹出成績,向老板要求你應該得到的利益,他也會滿心歡喜。若你無所作為,不管在利益麵前表現得多麼好,老板也不會欣賞你。向領導要求利益大有學問,關鍵是要把握好火候和分寸。具體做法如下:
1.在執行重大任務以前,爭取領導的承諾
現實表明,領導在交辦重要任務時常常利用承諾作為一種激勵手段,對下屬而言這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對領導而言心理上也感到踏實、穩定,他堅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果領導在交代任務時忘記了承諾,或不好做出承諾,你應該提前要求你應該得到的,這不是什麼趁火打劫,領導也較容易接受。
尤其是牽涉經濟利益和好處的一些事情,領導也深明其中的利害,把這樣的任務交給你去辦他能不存疑心嗎?比如你或許能在其中撈點回扣、作點手腳、收取禮品等等,領導都能勝算到,如果你接受任務時不聲不響非常痛快,領導往往會認為“你這小子這麼高興地接受了,心存不良。”所以,你最好有話說在當麵,有要求提在前麵,要玩“馬前卒”,不要搞“馬後炮”。
2.要求利益要把握好“度”,要學會見機行事
在向領導提要求不會把握分寸,往往要求很高,引起領導的反感,招致奚落。所以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不爭小利。不為蠅頭小利傷心動氣,略顯寬廣胸懷、大將風度,在領導心目中形成“甘於吃虧”、“會吃虧”的好印象,在小利上堅持忍讓為先。
(2)按“值”論價,等價交換。最簡單的例子,如你拉到10萬元讚助費或為單位創利100萬元,你要按事先談好的“提成”比例索取報酬,不能擴大要求,也不要讓領導削減對你的獎勵。
(3)誇大困難,允許領導打折扣。“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也是對付一些喜歡打折扣的領導的方法。有時你把困難說小了,領導可能給你記功小,給你的好處也少。因此,要學會充分“發掘”困難,善於向領導表露困難,要求利益時可以放得大些,比你實際想得到的多一些,給領導一些“餘地”,不給他造成你“想要多少就給多少”的想法。所以,誇大困難和要求實在是一種必要的處事策略,關鍵問題是要把握住關鍵時機和重要關口。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各種利益交織構造而成的世界裏。人類社會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在於人們之間相互需要,有著利益上的相互需求。換句話說,一個人要想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並且活得很好,就必須要進行利益的追求和交換。利益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它向我們展示了生活最初始也是最樸素的一麵。在現實生活中,一切能夠給人帶來物質或精神滿足的東西,比如金錢、地位、名譽,都可以歸入利益之列。
你可能都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的同學、朋友幾年不見,聊起天來眼裏多半都是收獲,這個當官了,那個成了專家。這時候是最刺激人的。一些平時“隻會耕作”的老實人,不由黯然神傷,頓生感慨……
所以,在利益麵前,你不要逆來順受,也不要過分謙讓,應該大膽地要求自己應該得到的。“醜話說在前頭”,在接受任務時談好報酬更易讓人接受。爭利把握好度,既不爭小利,不計較小得失,又不得過分爭利。當然,折扣的方法有時也很奏效。
因為觀念上的錯誤,行動上的無力,使人在看待利益時便存在著思維上的障礙,往往漠視和醜化利益行為;在爭取利益時又存在著行動上的障礙,不懂獲取利益的方法,隻能眼睜睜看著利益溜走。想不開的當然會生氣、抱怨,而想得開的也不過是以精神勝利、道德優越聊以自慰。其實,爭取利益並不是壞事,毫無原則地放棄正當利益也決非是善行;懂得利益的本質和利益的獲取,不僅有利於個人的發展,對社會進步也將起到一種推動作用。
輕信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
俗話說:“知人知麵不知心”。輕信別人的人是奸詐之徒眼中的肥羊。常會受傷害、被暗算,使自己陷入悲慘境地。因此,我們一定要對自己負責,不要輕信別人。
郭廠長出差的時候在火車上遇見一位“港商”,二人一見如故,互換了名片。這位港商舉手投足之間都顯示著一種貴族氣質,這使郭廠長對其身份毫不懷疑。恰巧二人的目的地相同,港商又對郭廠長的產品非常感興趣,似有合作意向,郭廠長便與之同住一個賓館。吃飯、出行幾乎都在一起。這一天,郭廠長與一客戶談成了一筆生意,取出大筆現金放在包裏。午飯後與港商在自己屋裏聊天,不久郭廠長起身去衛生間,回來時出了一身冷汗:港商和那個裝滿錢的皮包都不見了!郭廠長趕緊報警,幾天後案子破了,罪犯被抓獲後才知道,原來他並不是什麼港商,而是一個職業騙子。這讓郭廠長對自己輕易相信他人、交出自己底細的做法痛悔不已。
人心難測,像郭廠長這樣因輕信別人而上當受騙的事在生活中也時有發生。老祖宗告誡我們: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習慣於在待人處世方麵輕信別人的人,很少有不吃虧上當的。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有必要吸取教訓,改掉輕信別人的處世習慣。
袁了凡是明朝人,他年幼時喪父,母親叫他放棄讀書求取功名而改習醫術,這樣可以濟世救人,袁了凡聽從了母親的話。有一天,他在寺廟裏碰到一位仙風道骨的老人。老人慈祥地對他說:“你是做官的‘命’,明年就可以科舉及第,為什麼不讀書了?”
於是袁了凡把母親叫他放棄功名,改習醫術的事告訴了這位老人,他同時請教老人為什麼會這樣說。老人回答:“我姓孔,得到了邵先生所精通的皇極數真傳。我見你是有緣人,想把這皇極數傳授給你。”
於是袁了凡把孔先生請到家中,請他為自己推算一下。這位孔先生算了一些事情,結果都十分靈驗。因此,袁了凡便相信孔先生所說自己應該是有功名的,於是又去讀書。
後來,袁了凡又請孔先生替他推算具體的前程。老先生說:“你做童生的時候,縣考得第14名,府考得第71名,提學考應當得第9名。”
果然,一年之後,袁了凡三次考試中所得的名次跟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模一樣。
孔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終身的吉凶。“你應當做貢生,等到出了貢後,應被選為四川一知縣,上任三年半後便告退。你會活到53歲,可惜沒有子嗣。”
不久,袁了凡真如孔先生所說成了貢生,在南都進學一年。這時,他覺得一切已經在“命”裏注定,何必再努力,所以整天靜坐不動,不說話也不思考,凡是文字一律不看。一年之後,他要到國子監去讀書,臨行前,先到棲霞山拜會雲穀禪師。
雲穀禪師問道:“我看你靜坐了三日,卻沒有起過一個亂念頭,這是什麼原因?”
袁了凡回答:“孔先生替我算過命了,我的命數已經定了,榮辱生命都有定數,不能改變,想也沒有用,自然沒有亂念頭。”
雲穀禪師笑道:“平常人不能沒有胡思亂想的心,因此被陰陽束縛住,也即是被所謂的命數束縛,相信命道。然而極善的人可以變苦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反過來,極惡的人可以變福成禍,富貴長壽變成貧賤短命。你先前的20年都被孔先生算定沒有把‘數’轉動過分毫,所以你是凡夫。”
雲穀禪師再引經據典闡述他的觀點,使袁了凡心裏開始相信“命”是可以改變的。隻要由內心做起,把自己不良的習慣改掉,增加福德,自然可以改“命”。
雲穀禪師便教他用功改過的方法,記下每一天的功與過,讓他知道每天的所作所為有什麼可以改進的。
一年之後禮部科考,孔先生算他考第三,結果他考第一。這時袁了凡更篤信雲穀禪師的話了,更加努力地改過和行善積德,努力地改正壞習慣。當袁了凡將自己的不良習慣逐漸改過後,袁了凡不僅在53歲時沒有死,孔先生算定他“命”中無子嗣,結果他也得到一個兒子。
(資料來源:李潔.方與圓.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7)
如果袁了凡一味地相信算命先生的話,那他53歲以後的事情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改正輕信別人的習慣,如果你輕信別人話,就會按照別人的話去做,而事實說不定恰好相反。
在處世中,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事情也得深思熟慮,人性複雜,你若輕信別人,一下子把心掏出來,那麼就很可能會受傷。
丁凡是某美容院的助理,她正在跟著一個叫王雪的美容師學習。有一天,王雪突然跟另一位美容師,也是她的好朋友吳琳吵了一架。下班後,丁凡正在打掃衛生,吳琳雙眼通紅地從洗手間裏走出來,看見丁凡還在,竟然拉著她聊起天來,這使丁凡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你在王雪手下工作得很辛苦吧!跟她認識這麼多年我還不知道她?專會欺負助理!”丁凡沒敢接話。吳琳看丁凡拘謹的樣子,就又說道:“你不用害怕,這裏也沒外人,咱們聊聊!要不你幹脆跟我得了!她能把你帶成什麼樣!我都恨死她了!”丁凡看吳琳激動的樣子,終於放下心來,開始向吳琳傾訴自己的怨氣。可是沒過幾天,吳琳又和王雪和好如初,這讓丁凡開始有點擔憂了。
果然,王雪對丁凡的態度變得越來越差了!動不動就斥責她,給她臉色看。一天,丁凡路過洗手間,正聽見王雪和別人譏諷她,“死丫頭!說我不好好教她,使喚她!我呸!看她那副樣子,也配當美容師!你們等著瞧,一個月之內,我非把她趕走不可!”丁凡掩麵哭著跑出去了,不用一個月,第二天丁凡就辭職了。
丁凡太過於相信別人,因而給自己惹來了麻煩。她明知道吳琳與王雪是好朋友,而且自己對吳琳也並不了解,但卻還是輕信了吳琳,一下子把自己的心事全都說了出來,這實在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資料來源:邊領如.圓通的人際智慧.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9)
所以在處世中,要戒掉輕信別人的習慣,無論說話或行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廂情願。所以,聰明的人輕易不交心,這樣做或許有點世故,但對於保護自我來說卻很有效。
不可全拋一片心
聰明人對於任何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會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有一天,老虎問綿羊自己是否很臭,綿羊說:“是的。”於是老虎就把它的腦袋咬掉了。老虎又問狼,狼回答說:“不臭。”但老虎又把狼撕成了碎塊。最後,老虎把狐狸叫來問,狐狸說:“我感冒得很厲害,聞不出來。”結果狐狸活了下來。
可見,說話太誠實了不行,而盡說好話奉承的也遭殃,而隻說三分話的是恰到好處。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和對方不是深交你也暢所欲言,海闊天空無所不談,那就有些顯得自己沒有修養,首先你所說的話別人不一定感興趣,第二就算別人有興趣也不一定喜歡聽你說,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當然也不是狡猾和不誠實了。
有時隻說三分話,也是一種職業道德。醫生不把患者的絕症告訴本人,避免病人在精神上受重創。銀行工作人員對於存款人的姓名和款額必須保密,等等。有時忘記遵守隻說三分話的戒條,闖了大禍能讓你深受其苦,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就像故事中的那隻羊,一句徹底的話便徹底斷送了性命。
古人認為,君子應忍言慎語,又說:“多言取厭、輕言取侮。”這都是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禍從口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糾正自己不知輕重的說話習慣,免得因一言之失惹來禍端。
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是語言能成事,也能壞事,語言可以帶來尊榮,也能招來禍患和恥辱。
春秋時,宋軍與魯軍戰於乘丘。魯侯用箭射傷了將軍宋萬,並活捉了他。宋國後來通過外交手段要回了宋萬,宋公挖苦宋萬說:“我原來是很尊敬你的,可是你卻成了魯國的囚徒,我今後不再尊敬你了。”宋萬聽後懷恨在心,於第二年尋機殺死了宋公。宋公逞一時之興,隨意挖苦人,招來了殺身之禍。
曆史上有許多言多致禍的事例。
比如,漢將李陵孤軍深入匈奴之地,陷入重重包圍,終因矢盡糧絕而被迫投降。消息傳到漢朝朝廷,大臣恐俱,漢武帝也食不甘味。司馬遷在武帝召問時,直陳己見,替李陵辯護,想以此使武帝寬心,不料卻觸怒了武帝,認為他是詆毀當時作為主將的李廣利(武帝寵妃之兄),將他下獄。不久,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司馬遷隻因多言而鑄成終生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