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要認識一個時代,首先要認識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們如何生存。

對於藝術來說,現在的時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人人都可以稱為藝術家的時代,到選秀的舞台上走一遭,將隨口說的話排成詩行,乃至脫得一絲不掛在大街上招搖過市的,都標榜自己是藝術家,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上電視都被尊為“德藝雙馨”。然而,這又是一個缺少藝術家的時代,真正的藝術家沒有了,或者即將沒有了。

筆者有點悲觀地認為,相對於民國,我們的時代終將隻剩下技術,而失去藝術,之所以這樣說,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文化傳統的斷裂。

我們這個時代生產效率提高了,讀書效率卻降低了,以前的人讀三五年的書,就能夠做到溫文爾雅、出口成章,現在很多人從小讀到大,還隻是一個識字的“文盲”,人文修養一塌糊塗,此乃傳統斷代之惡果。

在民國,人們評判一個藝術家品格高下的重要標誌是看他有沒有“書卷氣”,齊白石、梅蘭芳在各自的領域內已經是一覽眾山小,但仍然每天手不釋卷,他們讀書之多、學養之厚,足以讓彼此領域的後繼者自慚形穢。

反觀當下,人文精神的墮落以藝術領域為最,看看學校裏去學藝術的學生幾乎都是文化課不行、讀書讀得差的就知道了。以前的人是因為文化修養高才去搞藝術,現在則相反。於是,兩個時代的藝術境界高下立判。

第二,天地自然的疏遠。

民國的藝術家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他們的藝術中蘊含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李瑞清“黃山看雲,泰山觀日”,齊白石“五出五歸”,張大千“老夫足跡半天下”,梅蘭芳在四合院中養鴿子來鍛煉自己的眼神,他們的藝術能入化境,正是做到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今卻不然,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個“火柴盒”裏,上不見天下不著地,難沐天光,不接地氣,作品中缺少天地之靈氣,怎一個俗字了得!

縱有名山大川,不是被圈起來收錢,就是被霧霾籠罩而失去了原來的麵目,況且現在哪裏都人滿為患,原本清淨修身之地到處是一派喧囂與嘈雜,五音五色使人耳聾目盲,哪裏還能有所得。

第三,生命體驗的弱化。

民國的藝術家普遍曆經磨難、飽受憂患,他們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曲線,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大多生活在直線的生命模式當中,缺乏深刻豐富的生命體驗,使得藝術家的作品越來越蒼白。

在齊白石七十八歲這一年,他的老婆還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也在這一年,他最喜愛的聰明伶俐、年僅五歲的幼子因病去世了。與之類似的是,1938年,豐子愷攜家帶口在日本人的炮火中逃難,難關重重,隨時有轉於溝壑的危險,他的妻子卻在這個時候又給他添了一個兒子。在同樣的時刻,有戰亂別離的苦痛,也有新生命誕生的喜悅,這在那個兵荒馬亂、醫療落後的時代並不算什麼新鮮事。如此強烈而深入骨髓的生命體驗,恐怕現在的人很難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