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王國維的言(1 / 1)

1.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2.今之言學者,有新舊之爭,有中西之爭,有有用與無用之學之爭,餘正告天下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即學焉而未嚐知學者也。

3.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非是而欲饜閱者之心,難矣!

4.且大學者,雖為國家最高之專門學校,然所授者,亦不過專門中之普通學,與以畢生研究之預備而已。

5.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

6.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何則?政治家與國民以物質上之利益,而文學家與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於物質,二者孰重?且物質上之利益,一時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

7.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學者,殆未之有也。

8.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9.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10.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11.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餘知真理,而餘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則寧在知識論上之實證論、倫理學上之快樂論與美學上之經驗論。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於文學,而欲於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12.抑我國人之特質,實際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質,思辨的也,科學的也,長於抽象而精於分類,對世界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無往而不用綜括(General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語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國人之所長,寧在於實踐之方麵,而於理論之方麵則以具體的知識為滿足。至分類之事,則除迫於實踐之需要外,殆不欲窮究之也。

13.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麵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斷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