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英雄?世人們習慣了把那種“喑嗚則山嶽崩頹,叱詫則風雲變色”的人稱做英雄。是的,唐代駱賓王在《代李敬業討武氏檄》文中描寫的這種氣概當然是英雄氣概。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英雄不是這樣的。
曾有一位在公安戰線幹了好多年的“老公安”深有感觸地打了一個比喻:在敵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這是英雄;但明明知道有敵人的屠刀在等著自己,卻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義無返顧地走上前去,“蹈白刃而不還踵”,這更是英雄:他們已經經曆了從心理到精神到毅力上的巨大考驗。從這個角度上講,每一個隨時準備著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英勇獻身的公安幹警們,都是英雄。
是的,我們在多次對煙台公安幹警的采訪中,已經了解到很多這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故事。到常和窮凶極惡的歹徒們打交道的刑警們中間打聽一下吧,“提前給家人寫下遺囑”哪裏是件稀罕事?
欒波不是刑警是巡警,但時代發展到今天,巡警這種新的警種,已經成了警察中的前沿警種。他們的局長楊誌順概括得好:巡警平日是“苦”:要在風吹日曬中維持市麵秩序,同時展示警察的良好文明形象——這是項勞動強度很高、素質要求也很高的工作;遇到危急情況巡警又是“險”:他們時刻處於社會第一線,各種各樣的情況他們都可能猝不及防地遇到,稍有不慎就會有生命危險。
巡警們是英雄——有的人在命運的大碰撞中閃現出了生命中最輝煌的火花,他們的生命象原子裂變那樣引人注目,他們成了萬眾矚目的英雄,有的人在他們的警察生涯中或許一輩子都沒有這樣的大碰撞,他們的生命就象燃燒的蠟燭一樣平靜——但他們都是英雄。
欒波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英雄的集體中成長起來的。
在他巡邏的北馬路上發生了煙台警民勇鬥持槍歹徒的“5·23事件”後,他到事件的發生地“中意陶瓷店”去看過現場——他的女朋友恰好在那個陶瓷店旁邊開了個書屋。有朋友私下問他:“欒波,要是你碰上這樣的情況,你會衝上去麼?”欒波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我肯定能衝上去!”——他已經有了這樣的準備。
但在最初幾天的巡邏中,我們的欒波顯然還沒有將這項工作與危險更多地聯係起來——他記載下來的事件基本都是幫助別人做一些好事之類的:為旅客中的老幼病弱人幫忙提提行李呀,疏導港站廣場上的出租車將通路打開呀,送一對盲人夫婦找到到榆樹莊的4路公共車上呀,幫助一個農村大爺抬幾筐蘋果呀等等。
生活中假如隻有這些能讓“真善美”得以展示的事情,該有多好!但那樣我們又怎會有今天的故事?
讓我們首先把視線拉回到欒波第一次真正的危險遭遇吧:那天,有人向值勤中的欒波他們急報:“出人命了!有人拿刀殺人啦!”
17
“人分九等”這當然是錯誤的。但人分幾種,卻是不爭的事實:世上有大勇之人,也有大弱之人;有大善之人,也有大惡之人;有大智之人,也有大愚之人。但尋常時間,人的這種分別並不是很容易看清——隻有關鍵時刻,才會涇渭分明。
1996年7月26日下午,在市區友誼商店內,我們便看到了這種涇渭分明。
當欒波聽到有人呼喊:“出人命了!有人拿刀殺人了!”的時候,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如離弦之箭般衝進了事發地點友誼商店內。
苗得雨,一個頗具詩情畫意的名字,但這個名字卻讓很多人不寒而栗。現在,當他滿手是血滿臉猙獰揮舞著菜刀追殺一個人的時候,這種大惡之像更是凶相畢露。
1995年,這個苗得雨已經因傷害他人而被芝罘公安分局開始通緝。現在,他因為路遇有隙之人李維忠,竟然手持菜刀,在光天化日之下一路追殺,殺進了人群密擠的商店!
人們驚呼著逃出櫃台,逃出商場,在血淋淋的殺人現場圍成了一個與殺人者永遠“自覺”保持一定距離的“人圈”。“人圈”中不時響起驚呼聲和感歎聲,時而還有“怎麼沒有人來管管”的埋怨聲——唯獨沒有義正辭嚴的呼聲和挺身而出的勇士。
生活是公正的——它常常在這樣的時候看出誰是真正的英雄。
欒波便是這時候衝進來了。
苗得雨這時已經將李維忠砍得渾身上下血肉模糊。欒波大喝“放下你的刀!”衝了上去。殺人殺紅了眼的苗得雨此時怎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菜刀當頭向欒波劈來。欒波拿出在公安幹校封閉訓練中練得嫻熟的擒敵功夫,一個躲閃,先將李維忠從苗得雨身邊拖了過來,然後冷靜地與苗得雨周旋起來——他此時還不知道眼前這個凶手就是芝罘公安分局正在通緝的歹徒。